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59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担心被AI取代是杞人忧天?高晓松跨年演讲有几分对

[复制链接]
159 0



  2017年12月31日晚,浙江卫视“思想2018跨年”晚会,人工智能作为一个重要的版块,请来了名嘴高晓松、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等人来演讲。

  作为面向普通大众的节目,他们讲得都没有很偏技术向,这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看,他们讲得也都很正面,围绕的都是技术对人类的积极影响,比如王坚讲的杭州“城市大脑”,通过大数据来进行城市管理。

  高晓松的演讲也是正面的,不过更像是在对一个存在广泛认知的观念进行“辟谣”,这个观念就是:人工智能来了,许多人的工作会被取代。高晓松认为,人类对技术的担忧很多时候只是“杞人忧天”,“科技只能让每个人更平等”,“我们未来只会生活得更幸福”。

  然而,这个观点却未必能得到各专业机构的认可,根据雷锋网的了解,几乎每个政府、专业NGO发布的报告都提到了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工作岗位存在广泛被取代的风险。

  所以人们的担忧到底是否必要呢?

  高晓松讲了什么?

  开场高晓松就不打算从技术的角度来解释人工智能,他选择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这个问题。

  他认为,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历次的科技进步都有人担心自己会因此失业,但实际情况是,人们不但没失业,甚至还越来越忙活,这种担忧只是杞人忧天。

  “在我们祖先采集狩猎的时代,据统计,人类每天只工作2小时,采集的采集,打猎的打猎,就够养活大家;农耕时代,开始担心种出这么多粮食,我们要失业了,结果不仅没失业,而且工作变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有农闲时光……工业时代来了,每天工作8小时,但下班之后还是有自己的时间……科技时代来了,每人拿一手机,结果下班了也不行,老板群里说一句话不能不看呀,其实说的不是你,但这一晚上就焦虑,万一老板在群里跟我了一句我没听见怎么办。

  人类一路过来,不但没失业,而且人口还增长了这么多,每个人还都有事干。”

  他认为人类之所有会有这种担忧,而这种担忧又没有成为现实,是因为人们“总是以过去的资源去思考未来,总是觉得资源会没有,会完蛋”。

  在高晓松看来,“未来你的人、时间、数据都是你的财富,科技最伟大的地方,就是一次科技进步都让人类更平等”。

  “刚有汽车的时候谁开得起汽车,当时一个手机3万块钱,是一个公务员40年的工资,今天每个人都有手机了。

  科技的进步不会拉大差距,只会缩小差距,所以不用担心他们还有工作而我被淘汰了,科技只能让每个人更平等,我们未来只会生活得更幸福。”

  真的不用担心?各国政府可不太同意

  高晓松从历史的角度看,认为科技进步总是给人类带来更美好的生活,所以对于人工智能我们也不用担心。不过,各国政府、机构发布的报告却不这么认为。

  根据雷锋网报道,2016年白宫发布名为《人工智能,自动化与经济》(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utomation, and the Economy)的白皮书,围绕AI驱动的自动化社会下,讨论美国宏观经济、劳动力市场及政策会发生怎样的转变及影响。

  白皮书认为,随着AI能力的不断提升,原本需要人力操作的许多工作将完全被自动化技术抢走。这一巨大的转变将为个人、经济和社会创造许多新机会,但它也会打破数百万美国人早已熟悉的生活方式,许多人将面临失业。

  虽然现在无法精确预测AI影响下的经济将走向何方,但该报告却给政策制定者指明了方向,他们需要针对下列五大主要经济影响做好准备:

  1. 受AI驱动,社会劳动生产力会大幅提高;

  2. 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发生变化,高级技术技能受青睐;

  3. 工资水平、教育层次、工作类型、地点和部门将出现分布不均的情况;

  4. 劳动力市场大洗牌,伴随许多工作岗位的消失,又有许多新岗位将不断涌现;

  5. 许多工人会面临短期失业,若没有新政策扶持,失业时间可能会变长。

  显然,这与高晓松所说的“不用担心他们还有工作而我被淘汰了,科技只能让每个人更平等”是不相符的。

  另一个国家,英国政府2016发布的报告《人工智能对未来政府决策的机遇和影响》(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pportunities an d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decision making)中写道,

  “机器学习的兴起、机器人、大数据和自动化系统,几乎肯定会对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带来巨大影响……这些技术尤其会对服务业产生重大影响,而服务业贡献了英国最多的工作岗位。

  不过,实际到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仍然存有争议。例如,德勤的一项研究认为,未来10到20年,35%的英国工作岗位将受到自动化的影响;相比之下,OECD认为只有10%的英国岗位面临这样的风险。另一方面,工作的性质也会发生改变,同一项研究发现,25%的工作岗位内容将出现大的改变,这意味着,工作名称可能还是一样的,但所需的技能却截然不同。”


OECD数据:被自动化取代可能性高的工作岗位比例,以及对工作性质造成巨大改变的比例

  2017年3月皮尤发布的一项报告认为,美国38%的工作岗位将被自动化代替,英国为30%,德国35%,日本21%。高风险的领域包括交通和仓储业(56%),制造业(46%),零售(44%)。

  实际上,只需要简单的思考就会发现,有很多工作岗位都面临切实被替代的风险。例如,无人驾驶广泛应用将不可避免地取代大量司机的工作;如果人们都在餐厅选择移动支付,那么收银员也会变得无所事事;阿里、京东、苏宁、亚马逊都在力推无人零售,一旦成熟,店员的工作难道不会被替代吗?

  以上这些,都是未来几年几乎肯定会发生的情况。所以说,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工作岗位是基本没有疑问的。但故事也并不是到此为止。

  工作岗位会被取代,人却未必

  其中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会取代工作岗位,也会创造工作岗位,问题在于是创造的多还是取代得多呢?

  根据皮尤的一份调查报告,美国的专家在这件事情上是比较分立的,48%的人认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代替的工作会比创造的多,52%的人认为创造的会比代替的多。

  从很多实际应用来说,人工智能创造的岗位的确要比替代的少,而且少很多,比如无人驾驶可代替数百万的司机工作,但研发无人驾驶的工作不会有这么多,无人零售也是如此。

  从另一个角度讲,被替代的工作大多数是中低技能的岗位,而增加的岗位则多是高技能的,反映出来的结果是,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的比例都在增加,而中等收入人群的比例却在萎缩,这确实也是近几年各国的发展趋势。

  这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很美好的未来,不过这并不能成为我们不发展人工智能的理由,因为人工智能带来的是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

  但是话又说回来,技术进步带来的短期失业阵痛同样需要我们正视,对于被技术取代了工作岗位的人,需要对他们重新培训以适应新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建立更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对失落的人群提供帮助。

  所以,在雷锋网看来,科技可以让人类更平等,让我们未来生活得更幸福,但好的结果需要我们对技术进行良好的管理和应对才能实现。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11 13:05 , Processed in 0.025869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