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25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专家揭伪科学内幕:浙大量子隐身衣、滴血测癌等在榜

[复制链接]
125 0

  十院士专家揭开伪科学内幕:浙大量子隐身衣、滴血测癌等在榜

  邱晨辉/中国青年报

  人们常说“骗子不可怕,就怕骗子有文化”,在如今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科学专业门槛越来越高的时代,一旦骗子“懂”科学并以“伪科学”为原料炮制流言,那后果将是谁也不愿看到的。但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这样的闹剧却不止一次地出现在公众面前――

  不管是与热点新闻紧密相关的“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图像”“月球背面有外星人”“需穿‘防引力波辐射服’”“浙大已研制出‘量子隐身衣’”,还是事关人体健康的“一滴血就能测癌”“狂犬病疫苗无效”“受冻会导致关节炎”“坐月子绝不能吹风”,抑或是涉及食品安全的“紫菜粉丝大米都是塑料做的”“西瓜400天不腐烂是因为喷了防腐剂”,等等,几乎无一例外都成了某一时间的热谈。

  在前不久由北京市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举行的2017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发布会上,10位院士专家共同揭开这些“科学”骗局的内幕。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金兼表示,相比谣言,“科学流言”的产生一般指非主观故意,大多受限于传播人的知识和时空,经常披着科学的外衣反映社会的一些痛点和痒点。

  以“浙大已研制出‘量子隐身衣’”为例。2017年,一则主题为“大爷瞬间消失”的视频,引发网络关注。镜头前,一名衣着普通、笑容满面的老人通过一块“塑料布”实现了隐身。多家自媒体微信公众号在转发这一消息时称,浙江大学成功研发国产“量子隐身衣”,可实现类似魔法功能的“隐身”。

  就连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信息学家郭光灿都接到了很多类似的推销电话。郭光灿说,现在很多商家打出“量子”的名号,有量子水、量子汽车,“这些商家把商品都加上‘量子’两个字,纯粹是一种炒作”。

  量子世界是什么?如果世界足够小,就不再遵循牛顿力学,而遵循量子力学的规律,所以科学家将那个世界叫做量子世界。郭光灿说,量子是一个总成,原子核、电子、分子,这些都叫做量子,就像苹果、梨子的总称是水果。

  这个世界和经典世界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的物质在特定时间的指标是特定的,而前者量子粒子的位置、能量、状态都不确定、充满概率性――这个来源于量子世界最根本的特质,叫量子相干性。

  “所以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量子世界的东西,就看他有没有用到量子相干性,如果没有用到,就不是量子世界的,而是经典世界的。”郭光灿说。

  位居2017年度十大“科学”流言榜榜首的,是“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图像”。2017年这个所谓的科学测试风靡朋友圈,称左脑负责语言等抽象思维、右脑负责图像等形象思维,根据测试可以得出左右脑的“年龄”。

  而这在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沈政看来“绝不可能”。他说,人的大脑功能测试很复杂,并不像“称一个物体的重量”那么简单。它需要对人脑进行全面的测试,比如脑的结构、生理功能和诸多心理功能,包括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直觉思维、推论能力,等等。因此不可能通过几个问题的回答,就可以测出结果。

  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脑外科学家罗杰?斯佩里安排他的学生对一些“裂脑人”进行速示器实验和双耳分听测试,结果发现了左、右脑功能存在不对称性现象。当时他的结论是:大脑半球功能具有一侧优势化的规律。一般来说,左脑对数字文字的识别、认知、记忆要比右脑好一些,而右脑在图像图形处理上,则要优于左脑一些。

  1981年,斯佩里因这一研究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不久,日本从事民间教育的企业家将其修正为:左脑负责抽象思维,右脑负责形象思维。且对这一说法加以推广。

  不过,沈政告诉记者,早在2000年前后,在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会上,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脑科学专家开始反对这种左右脑分工的说法,认为这是一种谬误――在这之后,国内教育界不再说“开发右脑”,取而代之的是开始推行“全脑教育”。

  当天揭晓的榜单里还有一个备受关注,即“紫菜粉丝大米都是塑料做的”。2017年2月~5月,一系列热传视频将食品与塑料联系在了一起:“半透明”“嚼不烂”,还有一股“腥臭味”的紫菜、能够点燃的粉丝、手感更黏的大米都是“塑料”制成的。

  在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看来,在如今这个时代,“有图有真相”也不一定是真相,在现场他亲自上阵尝试了一番,结果发现通过泡发和火烧两种方式可以轻易分辨是真紫菜还是塑料袋,前者吸水后会胀大,后者则不会,真紫菜点燃后无味或有淡淡咸味,塑料袋则有刺鼻化学气味。

  至于“塑料大米”的传言,钟凯说,网传视频并非在制造“塑料大米”,而是塑料行业中一个最基本的塑料造粒过程。即使通过常识去判断,塑料其实比米贵很多,完全没必要冒着犯法的风险伪造“塑料大米”。

  说起去年最火的“伪科学”事件,“滴血测癌”应该算一个。2017年,一篇题为《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测癌症,已被批准临床使用》的文章火遍网络,文中提到2016年10月的一则“旧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永章团队自主研发出了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症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

  中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副主任陈万青看后哭笑不得:“我们也希望能做到一滴血就诊断癌症,但现在还做不到。”

  事实上,流言在网上引发关注后,罗永章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也做出回应:肿标(肿瘤标记物)最大的好处是快速、方便、便宜,可能筛查出许多危险人群。一滴血可对癌症病情检测和疗效评价并没有错,并没有说百分之百的能检测出癌症。

  陈万青说,目前我国有100多种肿瘤标志物,在诊断中真正用的也就是二三十种。经常有人问他,体检的时候肿瘤标志物高是不是就得肿瘤了?他往往这样回答道:“由于人个体差异和肿瘤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仅凭标志物指标高,还达不到足以确认肿瘤的标准。”

  (原标题:10院士专家褪去流言的伪科学外衣 “滴血测癌”入选2017年十大科学流言榜)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11 17:06 , Processed in 0.020233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