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远离报纸的一代
虽被认为是日本精英中的精英,但山田仍认为他很缺乏主见。郭一娜/摄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郭一娜发自东京 原宿竹下通,东京市涩谷区中心的一条繁华街,80后年轻人聚集地。
晚上10点后,仍霓虹闪烁,人头攒动。走进这条街上的一家24小时麦当劳,烟雾缭绕。尽管吸烟席和禁烟席隔层安置,但仍能感到烟味呛鼻。坐在这些吸烟席上大声聊天的,很多都是“原宿新一代”。
离这条街不远的一家高级西餐吧里也是热闹非凡。几十个日本的80后在举行晚会,为最近刚刚就职的伙伴庆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见面,但是谈话中少了上一辈人的拘谨、羞涩,而多了欧美风格的自然、大方。他们的话题广泛,日本什么时候大选?国际金融危机怎么处理?自己今后的梦想如何实现?……
两个场合中,不同的志向和追求已经把日本的80后分为两极。显然,后一种场合的年轻人更能代表日本的未来,这些日本顶级大学的精英有国际视野,想法独特,坚持自我。
日本年轻人“不饿”
西尾邦明,1983年出生,东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二年级学生。他已经得到内定,明年4月将到日本一家著名报社工作。和很多日本80后的留学经历不同,他在大学期间利用交换制度到美国和中国的大学分别留学了一年。
美国并非西尾去过的第一个国家。他爱旅游,利用打工挣的钱,已经去过东亚、欧洲和加拿大等很多国家和地区。在美国的一年,西尾最大的改变是开始从国外视角重新审视日本。“我发现日本的教育,尤其是新闻教育太小儿科了,毕业论文就写了日美新闻教育的对比。”从美国回来一个月,西尾又马不停蹄来到中国。
接触了那么多中美年轻人后,西尾发现了日本年轻人的弱点——“不饿”。他指的并不是饭量,而是求知欲。“看到中国大学生早上5点起床去读英语,夜里12点后还在自习室,我很惊讶。”
“日本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了经济高度成长期后,到了九十年代泡沫经济崩溃,整个社会缺乏朝气,那时正好是80后的童年时期。虽然日本经济增长率没怎么提高,但是物质仍然富足。很多年轻人都满足于现状。”
远离报纸的一代
山田和雅,1986年出生,早稻田大学文学系四年级学生,描写高中生活的小说《橘》曾获日本的文学奖。在别人看来,山田已经是精英中的精英了,但他自己并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自己缺乏判断力和主见。从小到大都遵从父母的意见,沿着他们设计好的轨道前进。如果你问我对一些事情是赞成还是反对,我一般会说无所谓。因为很多时候都是没看法。”
日本的80后,是远离报纸的一代。山田和雅说,自己要改变这一点。他9月份刚去中国看完残奥会,在北京结识了很多中国的大学生志愿者。“和中国年轻人一比,我才发现自己的知识面那么窄。我以前从来不关心政治经济,那些离我那么遥远,就算去关心,又能改变什么?”回到日本后,山田开始每天买《日本经济新闻》,“我要积累360度全方位的知识。”
继承了危机意识
对于中日关系上那段痛苦的历史,日本是否有必要继续向中国道歉?西尾和山田的看法大体相同。“谢罪?不是已经谢罪了吗?我觉得日本政府今后要做的是履行自己的承诺,对华政策要有一贯性。”西尾说。山田虽然认为应该谢罪,“但是我还想让更多的中国人知道,战后美国占领日本的历史,还有日本战后63年不战的和平道路。”
两人明年3月都将离开大学,走上新的人生路。山田认为“现在写小说主要是别人派来的任务。如果我能找回曾经写小说的那份快乐,我会继续写下去。”西尾说:“我打算成为日本记者里的中国通。以后有机会一定深入中国各地采访。”
对于30年后的世界形势,西尾认为中国、印度的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将更大,而日本领先世界的技术能力有可能会下降。西尾担心地说,今年公布的诺贝尔物理、化学奖获得者中,有四名日本人。“他们的论文都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表的。如果以80后的科研实力来看,40年后能否再拿诺贝尔奖?这很难说。”看来,日本80后身上继承了父辈的“岛国根性”——危机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