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6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高铁院士王梦恕去世:他改变了中国隧道设计施工方法

[复制链接]
266 0


王梦恕

  澎湃新闻记者 姚晓岚

  9月20日下午,中国著名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因病去世,享年80岁。

  据中国工程院公示的院士百科显示,王梦恕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博导、教授。

  被称为“高铁院士”的王梦恕对铁路的贡献极多,其开拓了铁路隧道复合衬砌新型结构领域的理论研究,摸清了结构受力特点、机理,确定了施工要点及工艺;主持并参加大瑶山隧道深孔光面爆破、喷锚支护、监控量测、反馈信息指导施工、周边钻孔预注浆等关键技术成果的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实现了大断面、大型机械化快速施工,改变了中国近百年的隧道设计施工方法,使长大隧道修建技术有了重大突破;主持双线铁路隧道不稳定地层信息化施工,首次系统地创新了超前支护体系和稳定工作面的理论分析和应用,创造了新型网构钢拱架和锁脚锚管支护型式并广泛应用于软弱地下工程;主持创造了“浅埋暗挖法”修建城市地铁和车站的施工配套技术,为城市地铁及地下工程建设开辟了一条新路。

  此外,王梦恕还主持过国内多条海底、江河水下隧道的设计、施工研究,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二等奖;詹天佑成就奖、大奖,国家人事部一等功。

  王梦恕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系第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培养博士、博士后近60余名。

  2017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时任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副总工程师的王梦恕提交了两份建议,分别为《关于深入开展大西线调水工程论证并尽快实施第一期工程的建议》、《关于保留百年京张铁路历史风貌建设铁路遗址公园的建议》。

  幼时与铁路结下缘分

  中国工程院官网刊载的一篇题为《德硕年高一身正气,工程泰斗两袖清风――<王梦恕传>读后感》文章中,曾提及《王梦恕传》中对于王梦恕幼时成长经历的白描。

  1938年12月24日,王梦恕出生于河南省温县招贤乡安乐寨村。幼年时的王梦恕,便与铁路结下不解之缘,跟随父母以火车为家。

  书中称,王梦恕幼年时的生活条件虽然恶劣,但勤奋好学,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抓住一切机会向父亲请教一些不懂的问题。

  1949年,时年11岁的王梦恕开始就读于宝鸡蔡家坡铁路中学。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在其班主任许老师的鼓励下,王梦恕已立志成为像詹天佑一样的“搞铁路的科学家”。

  1952年9月,王梦恕正式进入天津铁路工程学校大型建筑科,攻读桥梁专业。在吕学谟老师的启迪下,王梦恕认识到,要想成为优秀的铁路建设人才,必须扎扎实实学习科学知识和专业知识,没有捷径可走。4年后,王梦恕考入唐山铁道学院桥隧系就读。1961年9月,王梦恕开始在被誉为“中国隧道学科创始人”的高渠清教授名下就读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研究生。

  书中称,在学校里,王梦恕抓住分分秒秒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埋头于隧道及地下工程专业的学习和研究。

  重大工程参与者

  走出象牙塔后,王梦恕参与了许多重大工程:1965年成为中国第一条地下铁道建设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发现施工设计图中未考虑贯通误差,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运营障碍;1970年,调至成都铁路局峨嵋内燃机务段工作,主持设计并建设成功的峨嵋内燃机务段被评为全国第一个内燃机车优秀样板机务段;1978年,调入成都铁路局组建科研所;1979年,调入“4501工程”指挥部工作。

  在1980-2000年期间,王梦恕攻克了雷公尖隧道的技术难关,主持并参与了大瑶山隧道关键技术成果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实现了大断面、大型机械化快速施工,主持双线铁路隧道不稳定地层信息化施工,首次系统地创新了超前支护稳定工作面支护体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应用;参加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线修建工程:使“浅埋暗挖工法”付诸实施;参加广州地铁修建工程,采用“特殊浅埋暗挖法”,解决了前所未有的六大技术难题;在秦岭隧道建设中,研究、采用TBM配套施工技术和TBM加钻爆法的多元施工技术,最终工程提前竣工。

  进入21世纪后,王梦恕主持研究论证大连石门山隧道、椒金山隧道,中国第一条海底公路隧道――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海底公路隧道,大连湾海底公路隧道,宜万铁路建设工地等的技术方案。

  除了亲力亲为指挥工程建设外,王梦恕在教书育人方面同样桃李满天下。

  他组建了隧道及地下工程试验研究中心,担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及多所高校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担任多个专业技术学会的常务理事或副理事长,10余座城市的隧道及地下工程技术顾问,尽职尽责。

  此外,王梦恕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在多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后,先后就全国铁路建设,南水北调,地下水封岩洞油库建设,环境保护,强制安装轮胎气压监测装置,以及对转基因食品、耕种转基因农作物的土地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估与检查等问题,提出了具有真知灼见的建议或提案。

  一生的信念:物我两忘,宠辱不惊

  在读后感一文中,来自中国工程院二局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办公室的文章作者在最后评价称,王梦恕一生的信念就是“物我两忘,宠辱不惊”,“他从来都是敢违千夫之诺诺、做一士之谔谔,无时无刻不把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更不愿意左右逢源,做一些有损人格的事。”

  作者表示,由于工作关系,平时与王梦恕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工作中的王院士严肃认真:参加研讨会时毫不保留地谈出自己观点,现场调研时不辞辛苦的爬上爬下,提出咨询建议时一丝不苟、逐句修改;生活中的王院士就像一位邻家长者,和蔼可亲、勤俭节约,像关心自己孩子一样关心我们学部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在作者看来,王梦恕不仅是中国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业绩辉煌、学术精深的著名专家,更是新时代青年人的榜样:刚正不阿的品格、实事求是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值得新时代青年人传承和不断学习。

  据一位铁路业内专家评价,王梦恕作为一个隧道专家,对中国铁路事业发展做出了比较大贡献。此外,“在723事故发生后,他认为事故本身就是一个调度管理事故,与技术没有关系,对生硬地把结论归结为技术进行了抨击,这个还是很有见地的。”

  值得注意的是,说起王梦恕,媒体记者也对其十分有好感。澎湃新闻多位记者曾采访过王梦恕,一位记者回忆称,记得第一次打通王梦恕院士的电话时,他非常客气和热情,有问必答,专业的东西信手拈来,“而且这对他而言应该是第一次看到的陌生电话,但接起后我一自报家门,他就非常认真地回复我,这让我很感动。”

  还有一位多次采访王梦恕院士的记者表示,第一个印象是讲真话,对于铁路改革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二是其对数据了然于胸;三是感觉其很忙,采访他时他经常出差或者在工程项目上;四是很有耐心,对记者问题都细致回答,对专业问题也是很通俗化地表述出来。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5 18:08 , Processed in 0.019768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