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8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昔日“神童”长大了 他去美国念大学变成了这样…

[复制链接]
284 0
                       


△重庆男孩田地

曾经被称作是“绘画神童”、“艺术天才”的重庆男孩田地,幼年时期就展示了出众的艺术才能。

6岁办画展,8岁在北京“798”办个展,作品拍卖拍出7000元捐给汶川地震灾区,10岁签约国外画廊,11岁创作了一部动画片“耳朵人的故事”……如今田地长大了。今年19岁的他目前是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学生。褪去“神童”的光环,现在的田地却让人大吃一惊。

放弃油画 每天摆弄木工和电工

小时候,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美术培训,全凭一个孩子对世界的感知,凭着本能画画。因为和年龄不符的极强画面掌控力,原始而丰富的画面细节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被日本媒体称为“可怕的神童”,有的大人说他邪恶,有人说他是未来的毕加索。可年幼的田地才懒得理这些评价,丢来一句话,“我每天都很快乐,我画画去啦!”



△“绘画神童”田地

当年虎头虎脑,爱扮鬼脸的娃娃,如今已长成高大英俊的少年。但玩电子游戏的爱好还跟当年一样。也踢足球、玩滑板,似乎和同龄人没什么区别。

这个周末,田地约上几个同学去鹅岭二厂玩了一圈,凌晨2点才回家。作为重庆知名艺术家的爸爸田太权没说什么。孩子已经长大了,一切由他自己做主。去年高中毕业后,田地同时收到美国巴德学院、马里兰大学等四所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去念哪所学校,也是他自己拿的主意。

在重庆念小学和中学时,同学们都知道田地是个小画家,然而在美国新的班级里,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学生。不同于田地从小就在艺术环境中浸润成长,美国本地艺术生很多是在高中才决定大学要选择学艺术。因此在田地看来,很多美国同学入学时缺乏基础,作品呈现也不太新颖。

“但美国学校更看重学生的创新、大胆挑战新东西的那种态度,不管你的作品有多不成熟,但只要能看到你是在尝试一些新的东西,你就会得到鼓励。”

于是,想要突破自己的田地,在大一整个学年里,除了一幅炭笔画算是绘画作品,其他创作的几乎都是动画和装置作品。一个以前从未尝试的新领域。

“当然也可以选择绘画、雕塑,老师只会给你题目,不会对你的表达方式和呈现的媒介有任何限制,只是我目前不想画画了,我想尝试新的东西。”

于是在大一上学期的自选专业课上,修了半年高大上的油画后,田地果断放弃,转向了“艺术与科技”专业。

学焊接、木工、缝纫、编程……这个多学科交叉的专业,要求学生不但要有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更要有掌握科学技术能力,以及不同知识领域中相互沟通,和创意的实现能力。

这并不是意味着以前学的那些就都没用了。田地认为,恰恰相反,如果没有小时候在父亲的宽容下,一直坚持不受别人干涉,随心所欲的自由创作,“今天这些东西,我一样都做不了。”

美国艺术大学“不太教东西”

“上课、睡觉、做作业。”刚上完大一的田地,回忆这一年大学生活给出了三个关键词,听上去似乎毫无乐趣可言。

翘课这种事,田地也做过。但不是为了玩,是为了做作业。在这里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否则作业完不成。





△芝加哥艺术学院,同学们在交流讨论各自的作品

在芝加哥艺术学院,多数中国留学生青睐服装设计专业,像田地一样选择“纯艺术”的学生并不多。

不过,让田地感到开心的是,老师们的风格似乎跟他爸爸田太权一样,他们都“不太教东西”。

明明自己曾是大学客座艺术教师,但从小到大,田太权都没怎么正儿八经教儿子绘画,而是让他自己摸索。

在美国的大学里,老师只会让学生自己摸索,偶尔给一些引导,从来不会手把手教学生技法,更不会教怎么去创作。所有的创作都是学生独立完成。因为他们从根本上就认为艺术不是“教”出来的。田地蛮欣赏这样的教学方式。

“我特别赞成!”田太权在一旁补充说,艺术教育,应该遵循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原则。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启蒙,以及意识、思想的引导和唤醒,而不是控制学生画什么,更不要陷入技法的陷阱。

因此,这也非常考验一个人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和独立创作的能力。

把童年噩梦变为艺术作品

“神童”出了国门,在全世界同龄的学画孩子里,到底处在什么样的水平?

从小被夸到大,到了大学依旧被老师同学夸到习以为常的田地,冷静而又漠然地回答:“优秀吧。”

优秀当然不只是他自己说说而已。大一这一年,田地完成了近20件作业作品。

其中,他创作了一件装置艺术作品:在一个代表人脑的盒子里,数个手机插在泥土中,象征着过度使用手机将侵蚀人类的思想。



△田地的作品

还有一件作品是电视机里一个面目狰狞的男人正声嘶力竭地呐喊。原来,田地小时候经常会做同一个梦,会看见很多奇形怪状的庞然大物,听见巨大的声音,所以他决定采用一个老电视机来回忆自己童年时的噩梦,并把电视放在了枕头上代表梦境。

随时随地都在思考如何创作。艺术,已经真真切切的正在变成田地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做什么都是习惯性的从艺术的角度去思考。

“比如我喜欢玩游戏,很多作品灵感也是玩游戏时找到的,我也很注重游戏的艺术表达,比如它剪辑的风格,有时我也会借鉴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芝加哥学院教授AlanStrathmann称赞田地作品的工作量和成熟度,并以他艺术家的身份,给田地推荐可以参考学习的其他艺术家,以此改进作品。

艺术与科技课程的教授Samuel特别喜欢田地的作品,悄悄跟田地说,“你的作品是这个班上我最欣赏的,虽然有地方可以完善,但作品的想法已经达到了展览级别!”

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

当脱离了自己原先的文化环境,再回头审视自己原来的文化,艺术创作者们往往会有新的体会和发现。

而现在的田地以当下的认知,再回头审视自己以前的作品,“我会觉得想法上和技术性上又都高了一个档次。”

他认为,自己以前画画时,想法比较简单,比如“童年”这种比较常规的命题。而现在,他会从文化角度去考虑一些东西。“之前的画画从来不会融入任何的中国元素,因为不具备意识,但现在长大了,走出国门之后,就发现身上的文化根源其实对自己很重要。”






△田地大一时唯一的绘画作品

《中邪》、《冥婚》……这些带有中国民间风俗文化印记的作品,是田地以前的创作中从未出现过的,而在这一年的创作中,中国文化元素成为田地创作的重要主题。

大一时唯一的绘画作品,灵感就来源于中国志怪古籍《山海经》。



△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大一上学期,田地创作过一个作品,把“清明上河图”的一个局部做成了动画,然后投影到了窗帘上,引起了教授和同学们的惊呼。而在古代街道上,充斥的却是摩托车轰鸣,汽车喇叭的声音。

在田地看来,在美国搞波普艺术,不会比美国人玩得更好,只有与生俱来的文化,才是你区别于其他人的东西。

暑假里,他回到了重庆,猛然发现老重庆的街景楼房很有独特的味道,经常和朋友们晚上出去拍照。他准备在未来作品中,融入更多重庆元素。



△田地和父亲田太权

唯一让父亲田太权有点失落的是,长大的田地,不再会跟爸爸像小时候那样,什么话都说,什么秘密都交流了。

“恩,大了可能都这样吧……”田地像兄弟那样拍拍父亲的肩膀,温暖地笑了。

对话>>

以前的田地和现在的田地

记者:现在很多国内学生热衷出国留学,对你来说,出国意味着什么?

田地:出国一定要学东西。就应该像一株成长中的植物一样,拼命吸收养分。要是能在这一两年内把芝加哥艺术学院里所有感兴趣的课程学完了,就转学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去学习。”

记者:未来也会相当一名艺术家么?

田地:目前我比较理想的关于未来的状态,就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家。当然也要有经济条件才能继续艺术生涯。而对于我目前,就是要先学东西,积累经验和别人的认可,然后创作,用作品说话。”

记者:你现在回头看你父亲对你的教育方式(不教专业理论,放任其创作)和影响,你怎么评价?

田地:我特别感谢他,没有直接把我送去以前那种绘画班,不然就没有今天的我。但是教的话,他其实也没有教过什么东西给我,都是让我自己摸索。

记者:请你简单自我评价一下,现在的田地,和以前小时候的田地,他们有什么关系,又有什么不一样?

田地:以前我画画,内容大多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记录生活,更加纯粹。现在我的作品很少会有绘画作品,不断尝试装置,动画等以前没有尝试过的表达形式。作品内容也开始和社会现象有关,同时我也开始注重把中国文化融入自己的作品。

有以前的我才会有现在的我。如果以前没有这么多年坚持画画慢慢积累艺术修养,现在到大学可能创作方面会很局限,很困难。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纪文伶 田地和耳朵人绘画工作室提供资料和图片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

关注

9

粉丝

5289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18 05:01 , Processed in 0.034987 second(s), 3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