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68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在美国,印度人比中国人混得好,到底为什么?

[复制链接]
268 0
                       


图片来源:Silicon Valley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叁里河作者:吴锦清

2016年,在全美排名前20商学院完成MBA课程后,Ellen Wu发现,想在西雅图找一份工作,比想象中难得多。

有这样想法的中国人不止她一个。她就读的MBA班上,大约有20%的学生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几乎所有印度人都在5月份毕业时找到了工作,而当时找到工作的中国人只有一半。要知道,她们班的印度人数量比中国人还多。

北美一家非营利性泛美商业研究组织的研究显示,亚裔是包含专业人士最多的少数族裔,他们最可能被雇佣,但最不可能被提拔为管理或行政岗位。这就是美国职场上亚洲人普遍存在的职业玻璃天花板。

然而,在这个亚裔玻璃天花板下,印度人不但频频“破壁”,还经常登上职场巅峰。在中国人还为硅谷出现了无数中国工程师而沾沾自喜时,隔壁的印度人已经悄然占领了硅谷管理层。

为什么在美国职场上,印度人更受雇主欢迎?让我们来给这些印裔总裁俱乐部成员画个群像――他们操着一口印度口音的英语(第一代移民的特征)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轻而易举地把管理着包括美国人、中国人在内的各国员工。

位于华盛顿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迁移政策研究所调查显示,印度人最早在1960年代移民美国,第二波移民开始于1980至2010年。对比之下,华人移民也只能追溯到1820 年左右,但至少比印度人早了一百多年。

但是从 “老中 vs 老印“的老生常谈中我们知道,早到一个多世纪的并没有给这十年井喷的新移民带来多少竞争上的优势。在硅谷唱主角的科技公司战场上,老中不仅占不了上风,反而处处受到印度裔压制,而后者更是碾压各色人种,就连白人也甘拜下风。除了谷歌、微软两家科技巨头的CEO是印度裔之外,诺基亚、软银、SanDisk、Adobe也由印度裔领导人执掌大权。

这实在是一种本事。

典型的描述是:印度人靠裙带关系、溜须拍马和签证欺诈来在获得竞争优势。但这些指控最多能描述印度裔在移民和工签上的数量优势,或者在公司中层的生活,却无法说明大公司高层里印度裔相对于其它少数族裔不成比例的任命。

签证诈骗和职场作风可以被制度矫正,但管理层的次元壁才是华裔或其他亚裔在职场难以突破的原因。一个靠中介的假岗位来到美国,只会溜须拍马的印度人是没办法做到谷歌CEO 的,无法从劳动力晋升至管理层的亚裔也许真的该问问,印度人(尤其是第一代印度人)为什么就可以?

我们只从印度人做到而其他一代亚裔难以做到的方面来看。

首先,这些印度移民里,很大一部分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精英人士。Quora上有个问题“是不是在美国的印度移民比中国移民来得更成功?”引发了中西方人士的热烈讨论。

虽然答案很戳心,但大多数网友都肯定了这种说法。其中有位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最聪明的印度人移民到了西方,但不是所有移民去西方的中国人能代表最聪明的一群中国人 (The smartest Indiansmove to the West. Not all Chinese immigrants who move to the Westrepresent the smartest Chinese)”。

虽然后面半句有待商榷,但这些印裔总裁俱乐部成员确实算得上印度最聪明的那群人。他们大都在四五十岁左右,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他们在印度读完本科,然后才出国深造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再从底层开始一步步奋斗到高管职位。在一代移民就取得成功的情况下,先研究他们在印度的成长和教育经历似乎更有意义。

从学制来说,印度教育体系由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组成,基础教育供12年,5年初级小学、3年高级小学、2年初中、2年高中,之后就可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读完12年级的学生要参加由教育委员会组织的高校入学资格考试,类似于国内的“会考”,将来能申请什么样的学校与这次考试成绩关系密切。如果能够在“会考”中取得不错的成绩,那就可以通过参加“校考”进入高水平的大学。

所谓校考,简单来讲就是一些地方性大学和高水平院校的自主招生考试。学校可以自由决定考试时间和考试办法,招考条件和选拔依据差别也很大。各大高校考试时间基本集中在4-6月,“考试季”战线长达几个月。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报考多所院校,不过这也意味着更大的精神压力和更沉重的经济负担。

根据《印度时报》报道,2016年印度最知名的大学印度印度理工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Technology)录取率低于2%。虽然听起来和清华北大的录取率差不多,但与印度高考这种一考考几个月的相比,国内高考好像也没那么难以接受了。

鉴于印度复杂的历史、种姓制度和贫富差距极大的社会现状,印度的教育体系可以说相当割裂。

一边是针对全民的“普遍教育”,即公立学校及其代表的免学费的义务教育;另一边是针对上等阶层的“精英教育”,即传承自殖民时期的私立学校及其代表的学费昂贵的特权教育。公立学校虽然学费便宜,但对应的是较差的师资条件和教学质量,因此只要有一点能力的中产阶级家庭,就会将孩子送进私立学校。《起跑线》里主人公一家挖空心思想让女儿进私立学校正是如此。

微软总裁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在印度时就读的就是已有一百年历史的海德巴拉公学(The HyderabadPublic School)。这所国际学校参照伦敦伊顿公学建立,采用英式教育模式。

殖民地留下的不仅有精英教育,还是一套游戏规则。这套规则又使印度人在踏上美国之内能够无缝地融入到职场,相比于东亚文化圈的同僚们,也许在技术和工作态度上略有不及,但相对于后者认为埋头苦干就能获得回报的“东亚精神”,印度人的智慧显然更适合美国职场。这点,脸书的华裔员工陈秦自杀事件就刚刚令人心疼的再次展示过了。

但不论是成长过程中的素质教育熏陶,还是后面的考试季洗礼,能够考取印度顶尖大学、后来又赴美深造的这部分印度移民,已经是当之无愧的精英了。他们既有过硬的专业实力,又有学习的毅力,更遑论在接受素质教育过程中,他们已经获得了来自英美教育内核的能力――演讲能力、思辨能力等等。

第一代印度人拥有而其他亚裔所不具备的就是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技巧和沟通表达能力。

几乎所有出国留学的中国人身边都有印度同学,不管在小组活动时他们靠谱还是不靠谱,大家对他们的统一评价就是――能说会道。他们既敢说也能说,口才相当了得。有时候明明说他们的答案与老师的问题歪了十万八千里,脸上都带着“我说的很有道理”的表情。

他们不惧怕用语言和肢体来表达情绪和想法,敢于提出不同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辩论。《他乡的童年》里,老师用《哈利波特》故事作蓝本讲法律。如果法官在裁决时感受到了惩罚的快感,那就不是公正,是在复仇,一个学生就提出了不同意见。

而那位带着儿子转学印度的台湾妈妈去年就在网络上分享过儿子到印度读书后的转变。在她看来,印度教育中,鼓励小孩表达意见、倾听包容不同的意见、重视孩子在音乐、艺术等非考试学科的发展,以及让他们以各种方式展现自己成就,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养份。

印度教育带给了这群 “最优秀的”印度人过硬的专业素质、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整个印度社会大环境又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他们更重要的技能,即多元文化处理能力和处理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印度性”在他们身上有着完美的展现。

印度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非常多元的国家,拥有包括印地语、英语在内的23种官方语言,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锡克教、耆那教等多种宗教并存,如果没点“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根本不能在印度生活。

同样以纳德拉为例,他出生于印度东南部的海得拉巴,属于讲泰卢固语的德拉维德族。大学则是在印度西南部的卡纳塔卡度过,那里主要讲卡纳达语,还有多个宗教并存。

这种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对于华人及其他亚裔来说,是要到第二代第三代才有可能习得的,因此我们喜闻乐见的华裔高管通常都已经是生长于美国的ABC 了。

微软全球副总裁沈向洋曾提起过与纳德拉初次见面的场景。当沈向洋被调回西雅图总部时,写邮件给上司纳德拉希望能和他见面。纳德拉答应并提出一起吃饭。沈向洋推荐去吃印度菜,纳德拉却提议吃中餐。

虽然只是个小细节,但给沈向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认为,纳德拉具备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将大家团结起来,激励人们去做他们从未想象过的事情。这样的能力,想必也是从他在印度的多元文化生活中得来的。

在多元文化之外,印度贫富差距巨大、生存环境复杂的现实还给了印度人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

对很多印度人来说,每天的生活都有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穷则变,变则通,复杂的环境、有限的资源让他们拥有了在有限资源下找到最优解决方案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印地语有个专门的词汇就是jugaad。能做20%,就先解决20%。

虽然整个印度基础设施落后、官僚主义盛行、政治体制无序,外加种姓制度残留,但都难不倒难度人。相反,这个复杂的环境成为印度裔高管天然的课堂,培养出他们极强的沟通技巧和管理能力。

教育即生活,在有限的环境内调动最丰富的智慧,这应该就是印度的教育哲学。到了职场上其实也是一样。印度人的本意也不是和美国人、和中国人竞争,他们正在做的,不过是把自己、把周围能利用的资源利用到最好。

这十年来的东亚移民主体,尤其是华人,大多是享受了祖国高速发展成果的一代人,无论从社会地位还是受教育水平上都是同龄人中前几个百分点,来到美国对他们来说是为了生活,而对印度人来说就可能是为了生存了。

所以经常有人说,只要公司里有一个印度人,之后就会有一群印度人,因为留在美国不用再回印度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这种特性加上极强的家庭观念,印度裔在硅谷的接踵而至就不难理解了。

为了能够让妻子和他一起待在美国,纳德拉曾不惜放弃已经到手的绿卡,转而重新申请H1B工作签,因为在美国现行移民政策下,绿卡持有人的配偶是不能申请美国签证的而工签却可以。即便冒着不得不回到印度的危险,他也要和妻子在一起。

但正如前面所说,这只能解释印度人在职场上的人数却无法解释在第一代印度人大公司管理层受到的极度信任。后者的解释要交给他们的教育,在国内通过教育讨论贫困来到美国的第一代印度人也有自己的坚持和破釜沉舟的勇气。

比如谷歌CEO SundarPichai。在Chrome浏览器大获成功前,管理层并不支持这个项目,因为当时没人敢挑战微软IE浏览器,但他顶住了压力,在管理层的阻力下“隐蔽”地工作,几乎堵上了职业生涯和名誉,最终让Chrome成为了谷歌最成功的业务之一。

就是这样看似矛盾、混乱和贫穷的印度,却给了印度人在美国扎根的精深内核――思辨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和一条道走到黑的勇气,这也是印度裔能像蒲公英一样,一落地就能迅速适应的原因。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

关注

9

粉丝

5289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20 03:25 , Processed in 0.025994 second(s), 3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