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48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康辉揭秘:这天的《新闻联播》惊心动魄 近乎完美

[复制链接]
484 0
                       


在“央视boys”“康撒朱尼”里,康辉是老大哥,也是最“保守”,最后一个成为“网红”的。

今年夏天开始,央视锐评、《主播说联播》、康氏vlog、热播的“神仙打架”节目《主持人大赛》,康辉在一档档不同类型节目中频频秀技,吸粉无数。

康辉可不是才“走红”。

作为《新闻联播》主持人,“国脸”康辉,成名已久,2008年已获中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这一季,其实更多是红“出圈”。

向来以严肃权威、正襟危坐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康辉,越来越多地把他机智、活泼、轻松的一面展示给观众,“国脸”的形象瞬时有了更接地气的温度。

也是意料之外的走红,让康辉更加意识到自己身上聚集的目光、关注与责任。因此,向来对出书不太感兴趣的康辉,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平均分》,撇开镜头,以铅字的形式与人交流。

新书出版之际,《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康辉,记录他的“网红”之路,更是记录《新闻联播》的“网红”之路。

《新闻联播》主播台下的康辉,47岁,仍有一身少年感,背着黑色双肩包,裤子露出脚踝,走路轻快带风。言谈之间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对待提问,他几乎没有镜头前的播音腔,而只是平实地“说”出答案。

“如果重新再来,我大概不会再选这一行。也许很多同行在接受采访时都会说热爱这一行,如同自己的生命等等,但我入行本来就很偶然,如果重新活一次还是做同样的事,会太没有新鲜感”,康辉说,“我会去做一件与电影有关的事,比如编辑电影杂志,或者开一间电影主题的咖啡馆,甚至做一名电影图书馆的管理员。”

这似乎与康辉早已深入人心的形象不大一样。

初次亮相,“我欠缺《新闻联播》播音员该有的一种气场”

《新闻联播》一直是康辉心中的梦想,犹如登山者心中的珠穆朗玛峰。初次登上这座山峰,是康辉进入央视工作的第13年。

2006年6月5日,在事先未对外透露任何消息、连很多《新闻联播》工作人员都是当天下午才知道的情况下,康辉和李梓萌出人意料地出现在当晚的《新闻联播》里。而他和李梓萌得到通知,也只是一周之前。

康辉认为,这是要为当年6月初新闻频道再次改版造势,要求严格保密是要形成甫一亮相就产生巨大影响的效果。“这个效果倒真是达成了,只是我们也就少了之前可以在演播室多模拟几次、充分准备准备的条件。”

对康辉来说,亮相联播,既有“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惊喜,也有工作十几年来“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欣慰,但更多是直播前的紧张与播出后的不满意。“我一向不喜欢看自己的节目,总觉得屏幕上的我是另一个人,但那天我很认真地看了重播,不满意之处有很多,最主要的是欠缺《新闻联播》播音员该有的一种气场。”

这种气场是什么?

康辉曾向前辈罗京请教。罗京说,我不用跟你讲技术层面的问题,你现在要知道的是这个节目的分量,你要在这个节目中寻找中国气派。

这当然还需要时间不断打磨。但让康辉没想到的是,这锻炼、打磨的机会,一等就是一年。他再次出现在《新闻联播》主播台上,是2007年12月8日。这次已不再追求什么轰动效应,中央电视台提前发布了信息。

“我很庆幸与联播有这一年多的若即若离,这让我懂得该怎样去珍惜、该怎样去不辜负,不至于飘飘然。”

“我知道,登上这个平台,并不意味着就已属于这个平台,也不意味着就已在这个平台站稳,更多的挑战还在未来。”

“《新闻联播》始终在变”

《新闻联播》开播40多年来,是一成不变吗?

曾有朋友问康辉,“《新闻联播》好像天天说的都差不多?我都不看了。”康辉的回答是,你都不看,怎么知道《新闻联播》天天在说什么。

甚至《新闻联播》从1996年开始直播,到现在已23年,直到今天还总有人会问《新闻联播》真的是直播吗?康辉窃喜,“这大概是能证明联播差错率很低的最好例子吧!”

被视为《新闻联播》第三代主持人,康辉说,“《新闻联播》从未缺席电视新闻传播中每一次必须的改变。这些年来,联播始终在变,尽管由于它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首先要保证每一步都安全。”



2013年除夕,康辉和搭档李修平在《新闻联播》结束时给大家拜年,双双行了拱手礼,这在联播历史上是第一次,后来也成为《新闻联播》在除夕夜的惯例。很多观众后来评价《新闻联播》在努力改变正襟危坐的播报方式,在体现权威性的同时多了一份亲切感。

“我们俩之前还特别认真地研究过,拜年中男女手势不一样,是左手在上,还是右手在上,所以后来才有观众评价,《新闻联播》真是讲究。”

2014年元旦,《新闻联播》结尾,康辉在画外音中说,“朋友们都在说,2013就是爱你一生,2014就是爱你一世,那就让《新闻联播》和您一起传承这一生一世的爱和正能量吧!”这句话立刻在互联网上火了,网友评价,这是《新闻联播》第一次卖萌。康辉揭秘道,“这句话并不是我的原创,我是一字一句按文稿表达,真正卖萌的是《新闻联播》的全体工作人员,是《新闻联播》自己!”

2015年清明节前后,《新闻联播》推出《重读抗战家书》节目,重温了左权、赵一曼等十多位抗日英烈的家书和事迹,有网友感叹,没想到看《新闻联播》竟然看得眼泪哗哗。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新闻联播》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百姓自拍视频。康辉说,以往我们报道成就,可能会让大家感觉很高很大,但百姓自拍视频就是老百姓自己的语言,是大家自己拍摄上传的视频,是很接地气的表达。

“这些年我切身感受着《新闻联播》的变化,有形式的更新,也有内容的调试,她并非高高在上,也并非固步自封,也许她前进的脚步不像理想化的期待中那样快,但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这恐怕才是最有效、最智慧的前进。”

《新闻联播》“金标准”:“你们这是天天都在发射火箭啊”

康辉反复提到的,是《新闻联播》的金标准,“《新闻联播》在40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职业金标准,已经成为电视行业最高、最严、最有效的编播标准,‘万无一失’在这里不是愿望,而是要求。”

“曾有航天系统的工作人员在参观过联播的播出线后感慨,‘我们的火箭是一个月发射一次,你们这是天天都在发射啊!’”

最典型的例子是2012年11月15日,当天的《新闻联播》要发布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等重要新闻。所有重要新闻都要经过极为严格的拍摄、编辑、制作、审稿、修改、再制作、再审稿、传送、播出,时间非常紧张。

“我清楚记得那天是我和修平姐当班。19点整,导播发出开播口令,我们看上去神态自若地播内容提要的时候,播出线上已经确定可以正常播出的新闻只有一条!其它新闻都还在赶制中。演播室外不断传来一阵阵急促奔跑的脚步声,是同事们在争分夺秒将刚刚制作完毕审核通过的新闻送上播出线,来一条审一条,审一条播一条,有的新闻送到播出线时,距离按照既定顺序播出的时间只差几秒钟!每一条新闻在经过的好几道流程中,哪怕只是一个人手抖了一下,结果都不堪设想。我和修平姐手里备了比平时多好几倍的备用稿件,一旦哪一条视频出现问题,我们都要以口播的方式将新闻播报出去,不能遗漏或迟发任何一条重要消息,也不能错发哪怕一个字!”

这一天的联播,直到播出至19点53分,才确定了时长是124分钟,在当时,这一播出时长是空前的,安全播出的难度也是空前的。

“那真是惊心动魄的124分钟,但也是近乎完美的124分钟,最终124分钟安全播出准确无误,《新闻联播》台前幕后所有工作人员以高度的责任心,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共同完成了一次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新闻联播》是不是就是念稿子?



“我们是播音员,现在习惯称为主播,虽说也有个主字,但和主持人的‘主’比起来,含金量不大相同。在很多人的概念中,主持人是说话的,主播是念字儿的,相去不可以道里记。”康辉说,自己知道别人不大会当面提起这个话题,毕竟中国人总习惯给别人留几分薄面,但越是这样反而显出某种尴尬。

“我记得孙玉胜副台长说过,如果你觉得播音很容易,不妨找篇文章,难度不用太大,甚至可以是你自己写的文章,从头到尾读一遍,看能不能做到一字不错且声情并茂?如果您都做到了,那您不是语言天才,就是接受过语言训练。”康辉说,念稿子并不是不念错字就OK,语气中的分寸,敏感信息的无形传递都要注意。

“举个极端的例子,比如某国领导人胜选或就职,我国领导人发去贺电,贺电就一味的欢欣鼓舞吗?不是的,国与国关系不一样,这个人上台和另一个人上台对我们的外交工作也有不同影响,所以同样都是贺电,你注意看文稿内容也会有细微的变化,这就意味着播报的时候也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

“这几次播音是我十几年联播生涯中影响最大的播音”

到2019年,距离康辉第一次主持《新闻联播》已13年,他仍然对联播的影响力始料未及。

5月13日,中美经贸摩擦激烈之际,《新闻联播》刊播国际锐评《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

锐评播出,旋即在微博和朋友圈疯狂刷屏,24小时内各主要社交媒体平台上,该视频、文字阅读量冲破3500万,“新闻联播”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的榜首。无数网友点赞,“太提气了”“《新闻联播》就该这么播”……

热闹背后,是康辉的门道。

“当天拿到稿子,我第一反应是,这个劲儿挺难拿,但又是自己能把握好的。因为一直关注着中美经贸摩擦的过程,对中方的立场原则是掌握的。我对这篇国际锐评的基调拿捏有信心,剩下的就是表达技巧的使用了。”

康辉庖丁解牛:既然是锐评,就要突出“锐”,语言不能拖泥带水,要掷地有声,但又不能一味使劲儿冲。这不是下战表,也不是吹冲锋号,而是有理有利有节地论述,我们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要为今后可能继续的协商谈判留有余地。还有,不管语言上怎么表述,有一层底色是不变的,那就是中国的自信,这一点如果表达不充分,如果显得过于剑拔弩张甚至恼羞成怒,锐评的“锐”也就少了根基。

“基于这些考虑,一分半钟的评论,我选择了一种不疾不徐、坚定的语气。在‘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这几处做了着重处理。”

“如果大家注意观察,应该能发现我自始至终脸上带着一丝微笑,特别是说到‘经历了5000多年风风雨雨的中华民族,什么样的阵势没见过?’时,这是以表情等副语言全面铺陈一种自信的底色。”

尽管这篇评论性播音备受肯定,康辉还是觉得可以更好。

“播音界前辈葛兰对我说,看你播音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如果是当年的夏青老师来播,他会怎么处理?相信他会在‘不得不’这三个字上做做文章,我如醍醐灌顶,同时也觉得如果在收尾处也能处理得更有力度一些,通篇的整体感会更强。”

第一篇锐评走红后,《新闻联播》不断加大评论力度,继续发出“中国之声”,“美国是全球合作发展的绊脚石”“美国的观点荒唐得令人喷饭”“满嘴跑火车”“怨妇心态”……一次次评论,不断登上热搜,引爆舆论场。

“这几次播音是我十几年联播生涯中影响最大的播音,真是始料未及”,现在做阶段性总结,康辉认为,“不过幸好播出前没有想过这些,如果那时候预知了后来的结果,没准儿还会患得患失,就有了杂念。”

“经历了这些,联播的重要性、影响力令我更加刮目相看,令我更加清晰地感觉到了肩头上那份责任的分量。”

“没想到《新闻联播》成网红”

锐评火了,康辉趁热打铁还做了两件事。一是《主播说联播》,二是拍vlog。

今年7月27日,央视新闻新媒体中心的编辑联系康辉,希望推出一个小视频新栏目《主播说联播》,让联播的主播们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讲一点当天联播的延伸内容,或是对重点新闻点的再挖掘,或是谈谈自己对一些新闻的感受。要求有深度有温度有态度,让年轻人更加走近联播。正在出差途中的康辉在高铁上用了十分钟写了一段话。7月29日,《主播说联播》的第一期登场,经过3天传播,全网播放量超过1亿次,点赞超600万。小视频栏目试水成功。

“这种形式契合了移动社交媒体碎片化传播的特点,推动联播年轻化,每一次都得到了网友的热烈反应,特别是很多年轻人夸张地表白联播说,早知道《新闻联播》这么好看,谁还追剧啊!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每个平台都有了更多《新闻联播》的新粉丝。”

为了吸粉,vlog领域当然也不能放过。

“当然挺难的,说实话,我当时刚开始拍第一支vlog的时候,我想的特别简单,我觉得这有什么。我觉得一两分钟的东西大概20分钟就能拍完,但是第一条大概拍了有两个多小时,将近三个小时,旁边的新媒体部门的年轻同事一直在不停地用很谦逊的语气说,康老师给你建议,其实某种程度就是指导,他说按你这种拍法拍出来的根本不是vlog需要的东西。”

“所以我一直说,我不敢贪功。这一系列vlog其实是一个团队的合作结果,我们特别希望通过新的媒体方式,把一些重要新闻传递给大家,或者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朋友,尤其是更年轻的朋友能够走进《新闻联播》,能够有兴趣看一看《新闻联播》每一天所报道的新闻。”

“网红”,康辉自己接受这个新身份吗?

“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新闻联播》,还有我个人都成为网红。但是这样的网红我愿意去做,而且一定会做好。成为网红,我的生活和工作也没有什么不同,还是会继续努力,去做好我该做的事。”

你上联播还紧张吗?“我的答案没变,紧张”

清醒冷静、波澜不惊,这是“网红”康辉对自己的认知。

当被问及个人性格中最大的优点和不足是什么时,康辉说,“如果我跳出来很客观地看待我这个人,可能我性格当中最大的优点就是我对很多事情能够比较冷静地看待,不太容易被一时的东西冲昏头脑,最大的不足可能是有时候需要决断的时候,我可能顾虑太多,这也是我希望予以修正和调整的。”

康辉大学同学翁佳的评价则是,康辉就像21度的气温,不高不低,刚刚好。这样的人做新闻节目,不愠不火,刚刚好。



康辉爱读金庸,最爱的人物是令狐冲。他向往令狐冲的洒脱,但他理解,令狐冲的从心所欲,是需要真正懂得如何尊崇内心的人才能做到,而不是行为上的肆意。

自由,并知止,贯穿康辉对台上工作与台下生活的理解。

在台上,面对“你上联播还紧张吗?”的问题。康辉说,“我的答案没变,紧张。那种紧张是无可言说的,每次播片头时最紧张,等片头过去我把第一句话说出来,感觉这口气吐出来,就可以正常往下进行了。但最初的紧张是因为陌生,如今的紧张是因为熟悉,越来越了解她,就越来越想呵护她。”

在台下,康辉说,他理想中的生活是“祖国强盛,世界和平;所有我爱的人与爱我的人都健康、快乐;有足够的钱与闲,可以云游四海”。但同时,康辉没有微博,也很少发朋友圈,在公众场合发言很谨慎。“你必须知道自己是谁。因为工作关系,你只要说话,别人就不会认为这仅仅是康辉在说话,前面永远会挂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头衔。所以我必须对说过的任何一句话负责,我们的个人角色和职业角色无法分割。”

康辉主持《新闻联播》,联播也塑造着康辉。

“我在屏幕上很本色,本人形象和电视形象基本重叠。有的播音员主持人可能台上台下很不一样,我不是。”

这种本色是什么?

或仍然要在“金标准”中找答案。

“我始终觉得,平凡的人生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平庸的人生一定是你自己主动的选择,用《新闻联播》的金标准衡量人生的每项分数,才能给自己拿到一个高一点的平均分。”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

关注

9

粉丝

5289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17 07:38 , Processed in 0.023740 second(s), 3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