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4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一个身体能住下几个灵魂?如何“消灭”多余的“你”

[复制链接]
146 0



  肉体是照镜子时镜子里你的模样。

  灵魂则反映在你与人不同的行为模式、习惯性姿势、语音腔调上。

  而多重人格则是一个肉体中装入了许多个灵魂。这些灵魂,轮流使用、支配你的身体,让你时而是A、时而是B、时而又是C……

  多重人格可以说是影视作品最爱使用的心理学元素。近日,国产电视剧《柒个我》中张一山饰演的角色因具有性格迥异、反差极大的七重人格,受到观众热议。此外,《搏击俱乐部》《三面夏娃》《精神病人》《致命ID》《黑天鹅》等都是以多重人格为主题。一个身体多个灵魂,到底是真有其事还是编剧杜撰?对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西南大学和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两位专家,听他们详细解析多重人格。

  生活中真有人是多重人格吗

  “多重人格患者在现实中并不多见,我从医三十多年,只遇到过几个。”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精神心理科副主任医师肖晓杨说,最近他们正好接诊了一名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症的14岁女孩。

  据了解,这名女孩本人文静懂事,对人友好,在班上成绩名列前茅。一次女孩在课堂上突然大哭,表现反常,还用另一个名字称呼自己,这引起了老师注意,并告知其母亲,联想到女孩有时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梦游的情况,母亲带她前往医院就诊。

  肖晓杨说,她们询问这对母女后了解到,8年前女孩父亲车祸去世、小升初时其最好的朋友也因意外去世,不久她就感觉到身体里“进驻”了两个女孩,她给她们取名一个叫“易寒”、一个叫“思思”。女孩说,她经常在脑中与两个女生对话,体内的两个女生多在她的召唤声中出现、“附体”于她,并多次出现她本人想休息,由“思思”附身“代劳”考试、和朋友看电影的情况。记忆中还曾出现过两次梦游,两次与同学吵架、发生肢体冲突,女孩感觉是“易寒”代替自己做的。

  认真分析后,肖晓杨和她的同事们认为,这个女孩患有多重人格障碍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多重人格主要表现就是一个人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人格,并通过频繁变换人格,来适应环境的心理现象,是一种适应环境的心理努力。”肖晓杨说,这在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中称为“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属癔症;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V)中称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属解离型障碍。1994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将“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定义为该病症的国际统一正式名称。

  一个肉体多个灵魂是什么体验

  那么这些“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真的会像电影中那样,人格有正有邪,像变脸一样突然变为另外一个人,甚至做出完全不一样的事情吗?

  西南大学心理学副教授、重庆心理学学会秘书长王卫红指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的每种人格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并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主导地位和支配行动。患者在一些时候可能表现得非常谨慎得体,而在另一些时候可能又表现得吵闹轻浮。每种个性都有其特有的声音和习惯,而最原始的身份通常会否认其他身份的存在。

  患有“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人格变更的数目会随人而异。有些患者体内的人格甚至可以多达十几个。变更的人格通常极为不同于主要的人格,这说明变更的人格表达了原来的自我中被排斥的那部分。

  “‘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在人格转换过程中,会存在记忆丧失的状况。”王卫红说,这种记忆丧失表现为3种主要形式:一是有关个人生活事件的远期记忆有缺口,如记不起祖父母去世、自己结婚生子的日期。二是可靠记忆缺失,如忘记今天发生的事情,或者忘记曾经熟练掌握的技能等。三是可发现他们无法记起的日常活动的证据,如在购物袋或所有物中发现无法解释的物品;发现他们自己创作的令人费解的文字或绘画作品;发现受伤处等。“甚至一些患者会突然外出几天,回来后却不记得自己去了哪里,干了什么。”

  “必须提醒大家的是,‘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不是精神分裂症。”肖晓杨说,虽然两种都是精神疾病,但却像感冒和胃痛一样属于不同的疾病,最直观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个肉体多个灵魂,而后者是一个肉体一个灵魂。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受损明显,可以进行药物治疗。而“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每个人格彼此之间都是完整的,患病具有一定的暗示性,心理治疗效果较好。

  什么样的人容易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自带故事性和话题性,因此关于它的影视作品很多,特别是一些暴力和悬疑作品,让人也不禁会担心“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会不会做出伤害人的事情?

  “把‘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妖魔化是不对的,其实他们才是受害者。”王卫红说,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人际的躯体和性虐待与“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风险的增高有关。此外,其他形式的创伤,包括儿童期医疗操作和外科手术、战争、儿童卖淫和恐怖事件等,也与“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有关。

  王卫红说,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罗斯的看法,“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剧增的原因之一是现今这个“病态”社会中虐待儿童的案例大为递增,特别是成人所施加的性虐待。一个佐证就是女性被诊断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患者是男性患者的9倍,这或许是女孩比男孩更易受到性侵害的缘故。当受到难以应付的冲击时,患者以“放空”的方式,以达到“这件事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感觉。

  肖晓杨说,她在医院接触到的这类患者大多都是青少年。“多重人格其实是一种以逃避来自我保护的方式,儿童在遇到意外伤害或刺激时更容易选择这种方式。”

  根据研究表明,以下几种人都特别容易产生多重人格:曾遭到母亲拒绝的人;趋向于表现过分惹人注目的人;具有不现实的高行为标准的人。

  如何“消灭”多余的“你”

  对于如何诊断一个人是否是“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王卫红表示,一般以个体自我报告、周围人的观察和专家的判断为基础,没有客观的生理指标。这也是所有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一般首先排除器质性障碍(即生理性原因),然后再进一步在精神疾病领域进行诊断。所以绝大多数精神障碍也被称为功能性障碍。在诊断“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中,患者必须符合癔症诊断标准;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排除分裂症及其相关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如果有“戏精”假冒“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犯罪是否能逃避法律的制裁呢?对此两位专家都表示,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这样的先例,而且想要骗过专业的医生可不是容易的事。“毕竟只要是假的始终会露出马脚。”

  不过“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是否能够治好目前在业界还没有定论。“现在还没有能够治疗‘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的药物。”肖晓杨说,“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往往由情感创伤引发,特别以童年期的精神创伤为多见,就治疗来说心理辅导更为有效,毕竟心病还要心药医,通过心理辅导将其心中的节解开,与此对应产生的人格自然会离去。对于那位女孩他们也是建议进行心理辅导,没有开任何药物。

  王卫红作为变态心理学领域的专家,曾治疗过一位“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患者。他说,治疗这种病暗示、催眠等方法更具疗效。一些患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愈,因为随着长大自我调节能力增强,幼年的重大伤害有些会自我修复,那么也就不需要调动身体中的另一个“我”来保护,多重人格也就缺乏产生的基础了。

  “虽然影视作品会有艺术加工成分在,不过我对于这一类影片还是持欢迎态度。”王卫红说,这也是一种科普,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一些对孩子的关心和保护,让产生这样的患者的基础越来越少;当真正产生时,也可以及时进行矫治,避免最糟糕的情况发生。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16 16:44 , Processed in 0.022834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