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末,IBM 的计算机业务已成为业界巨擘,巨到什么程度呢?巨到引得美国司法部门直接告它垄断(当然,此案终因“缺乏法律依据”不了了之)。这样的成就更让当时的高管们相信:只要让职场稳如磐石,员工就会忠心不二,从而让 IBM 继续“老大”下去。
这种态度主导了IBM 一二十年。直到八十年代,该司还在一份员工手册中称:“一旦发生经济衰退或遇生产方向大变,人事就势必变动。某些企业会用‘裁员’来适应新局面,但 IBM 却会再培训、再分配甚至再安置原有员工。”另一方面,员工本人必须“灵活、愿意改变、愿意加班并迅速适应新局面”。至于这番讨价还价背后的逻辑,该手册说了,在于“人是 IBM 的宝贵资源”,因此,在 IBM ,所有员工都会被“一视同仁”。
譬如一份2014 年的文件。员工们的生日清清楚楚罗列其中。一位自称知情的 IBM 前员工说了,高管们就是根据这一信息决定谁该走人、谁该调动工作的。再有就是一份被 IBM 标为“机密”的电子表格,其中罗列有 600 多名高级员工的信息。这些人中有 80% 都是高龄员工,在他们身上,ProPublica 发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他们的上司对他们的评价大都很高,但 IBM 另一套不知名的评分系统对他们的评价却普遍很低。根据爆料,员工越是被这套神秘系统否定就越可能被裁。
恭喜,你“被退休”了
上文提到,IBM 已通过某种手段达到了不披露被裁员工年龄信息也不会被法律制裁的目的。但它与后者之间的周旋并未止于此。因为联邦法院和某些州立法院早已规定企业在决定大量裁员时要提前告知裁员规模。要知道 IBM 在美国十多个州都是有分支机构的,那怎么过这一关呢?对此 IBM 的对策之一是:把部分裁员包装成自愿退休。
其实有些法律专家早就说了,把前雇员返聘成非正式工是冒法律风险的。因为相关机构有理由怀疑:企业之前解雇那些员工不是出于正当理由,而是出于对其年龄、种族或性别的“嫌弃”。按照某些前员工的说法,IBM 似乎很知道这种风险,所以才会反复交代经理们不要再聘用他们。可事实上 ,ProPublica 发现,在 IBM 有很多的非正式工。譬如,在 ProPublica 提供的一份机密调查问卷上,就有一位有着 35 年工龄的 IBM 老员工回忆称,自己被解雇八天后,又回到一家跟 IBM 签订了合同的公司,干起了跟之前一样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