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78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北大老师这样对抗中国城市建设中不能忍受的细节

[复制链接]
178 0
我们是很麻木的,我做的就是让他们睁大眼睛去看,去感受,然后敢于说出自己的不舒服。过道窄你就去走一次,路牌的金属棱角露出来了你从旁边过一下,看危不危险,不要怕被别人说“矫情”。

35.jpg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迪华。受访者供图
两天前,一个演讲刷屏了,题目是《“与人为敌”的人居环境》,将问题指向如今的市政建设中违背常识之处竟如此之多。

一个自行车把手出现在人行道护栏上,孕妇行走时包挂在上面绊了一跤;新修好的大学食堂楼梯旁砌了个高台缺少一个护栏,学生拥挤时会十分危险;夜深人静处,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牵着手穿过一座曲桥,演讲者感叹,“难道你们不担心他们会掉到水里吗?”

这些问题类型不同,严重程度不同,但都指向了“危险的城市建设”这件事。这些日常以为的“小事”,正是威胁人们正常生活的“灰犀牛”。

6月8日,广东地区普降大暴雨。当晚,广西籍两名母女触电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触电原因指向她们身旁的公交站广告牌漏电。同一天,广州白云区三元里街道办事处发布信息称,一名男子横过斑马线时倒地,后经调查确认为触电致死。



2018年6月12日,广州出现暴雨天气。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恶劣天气下的城市电力安全问题被推到风口浪尖,人们纷纷质疑事故原因和管理责任。

我们联系了上述演讲的主讲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试图去谈谈他公开的这些问题,去解释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以及如何推动进步。

李迪华从事相关研究教学已满20年。每个学期,他带着学生租上轮椅、婴儿车,走到大街小巷去体验,体验城市里平时感受不到的细节,总结出四个字:寸步难行。

30分钟的演讲里,这个中年人保持着高频的声调,使用一连串疑问和反问,近乎咆哮地强调一件事――唤醒人们,让他们发现和察觉这些问题,然后表达出来。

李迪华:“与人为敌”的人居环境 视频来自“一席”(yixiclub)

你的善良必须有一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

剥洋葱:你的演讲里举了很多城市建设中违背常识的例子,这些是属于城市景观设计的一部分么?

李迪华:笼统来讲,它都属于设计。但实话实说,有点像让设计背黑锅的那个感觉,其实在那个演讲里面提到的,它本来是应该有设计的,但实际上几乎没有设计,或者说设计得特别简单粗糙,所以才会出现这些现象。

把“设计”的环节简单粗暴地跨过去了,仅仅满足现行规范中的最低要求,这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城市设计来说,让人生活在一个安全便捷的城市环境中,这应该是我们工作的一个最高要求。城市中所有的东西都属于公共环境的设计,这是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剥洋葱:这个基本的出发点具体指的是什么?

李迪华:城市是一个高密度的人群聚集地,既然城市是以“人”为核心的,那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是不是做到了呵护人?照顾人?

这应该是衡量我们城市设计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尤其是城市公共环境,它是政府为市民提供的公共产品,或者叫公共服务,所以我们的城市环境质量就代表了政府服务水平或者服务品质,它绝对不是一件小事情。

剥洋葱:所以你的演讲提到这些“小事”,马上就刷屏了,也是因为它其实不是“小事”?

李迪华:对,这个演讲在网上已经超过100万人观看了,这不是我个人的力量,这说明什么?那么多人很快就用他自己的经历去反馈这些问题,说明我讲的问题不是孤立的。有一个网友给我留言就写了一句话,“我每一次步行出门,都把它看成是一次修行。”



建在路口的报刊亭。受访者供图
剥洋葱:那你平时收集这些案例,这是基于景观设计工作的一部分吗?

李迪华:有一部分是,我做这些并不是毫无来由。虽然实际上我们是做更宏观的生态规划,城市设计不是核心发展方向,但一样东西从设计开始,到细化方案,到施工实施,到管理维护,到最终使用有很多环节。需要所有环节上的人都去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断优化,每个环节都好了,整个才会好,整个社会才能在理性中运转。

另一部分,这是我的业余爱好,属于“常识性的关注”。不是作为一个专业研究人员,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教师,永远都在追求做的事情不背离常识。

剥洋葱:你说的“背离常识”具体是指什么?

李迪华:指的就是,我照片里拍下的一切都不该发生的。

那个跌倒的小男孩,那根写着“让”字的牌子杆,根本就不该立在那里。小孩子踩着脚踏车,然后那个杆就立在路中间,稍微速度快一点就撞上去了。等他迅速站起来后过马路,又拐到照片里那个墩子前,又摔倒了。



一个小男孩连续撞到牌子杆和石墩。受访者供图
剥洋葱:那些杆子和墩子其实到处都是,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了。

李迪华:证明你平常都不走路,其实最难的部分,是人们没有意识。

剥洋葱:如果大家都意识不到,会变成什么样?

李迪华:那就只有靠三条:靠服务提供商的良心,寄希望于他们把事情做得好一点;靠运气,这个事可千万别赶上我;靠好心,出了事能忍则忍,别追究。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的安全意识会越来越弱,方便人的意识也越来越弱。

三四年前,我到一个学校去讲课,两个楼衔接的地方,楼梯设计成高高低低起伏的样子,我到了那个地方都不知道该怎么走。很讽刺的是,这是一个大学的设计学院。如果一个设计学院自己的楼梯设计成这样,怎么给别人设计?

剥洋葱:所以你去做这个演讲,是为了唤醒人们,让他们发现和察觉这些问题,然后表达出来?

李迪华:是的。我整场用咆哮一样的风格,就是为了强调,强调,再强调。我一直在讲艾默生的一句话:你的善良必须有一点锋芒,不然就等于零。



被健身器材卡住的小孩。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一定要诉诸法律,不能私了”

剥洋葱:近期广州大雨,有人因触电身亡,媒体报道中提到事故涉及公交车站广告牌漏电、快递柜充电插座裸露等问题。关于在恶劣天气下的电力管理问题,是设计规划中会遇到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吗?

李迪华:这个很复杂,首先要厘清事实。涉及电力的操作规范我不知道,因为这是另外一个专业的事情。但为什么这次的事情大家很气愤,就是因为前面已经反反复复发生同类事情,但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希望你能传达一个思想,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每一个公共环境中的悲剧,都要去把悲剧的原因和责任搞清楚,才可能避免下一次不会再发生同样的事。

剥洋葱:你说的责任具体是指什么,以广州大雨为例,怎么搞清楚?

李迪华:设计师如果没有考虑进去这个安全因素,那就是设计的责任。而且设计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而是统筹很多专业人员协作之后完成。设计没统筹好是设计师的责任,如果设计师请的这个做电力设计的做的东西不符合规范,那就是电力设计的责任。甚至还有一种可能,我们现行的规范也是有问题的,比如关于变电房的选址,这些规范是否出了问题,现在事实还不清楚。

接下来,如果设计没问题,那要考虑是不是施工的失误,他有没有按照设计要求安装?如果施工也没问题,那管理方面有没有问题?如果这些排查都没有问题,最后再考虑使用者是否出现使用不当的问题。

剥洋葱:看起来我们只是看到一个结果,但具体哪一个环节出问题,想要厘清责任并不容易?应该怎么办呢?

李迪华:最后要追溯到责任方。广告牌属于广告公司,政府供电局可能又有一套说法,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诉诸法律,不能私了。只有厘清责任,下一次才知道到哪个地方去改进。

剥洋葱:我们是怎么一步步把改进的机会忽略掉的?

李迪华:没有一件事情一开始就是完美的,这个过程很有意思。我们可能策划不好,但规划可以做好,设计如果没做好,我们可以在施工中改进,施工要是不好,在管理维护中依然有机会改变。

但是,很多情况之下,我们的设计可能并不差,但是施工粗糙一点,管理更粗糙一点,然后我们看到的更差了。我们有很多机会去改变,但缺少了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这个良性循环缺乏的背后,是人们缺乏一种意识――追求更好的意识,每个环节都应该去监督和完善的意识,如果没做好但坚持改进仍然会有美好城市的这个意识。

中间有任何一个环节缺失了,它都有可能叫破窗效应,它都变得更坏。



城市里骑车挤占了人行道,行人只能在机动车道上行走。受访者供图
剥洋葱:对普通人来说,更多是作为这些服务的使用者,你觉得有哪些问题?

李迪华:我们中国人喜欢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善于去反馈。使用者没有把自己的事情真当做事情,安全的意识没有,方便人的意识没有,追责的意识也没有。这一次没有受到伤害的人,他觉得说,这条路我天天走,但不是天天下雨,而且就算是下雨我绕开走就行了。

要知道如果涉及城市公共环境方面的生命侵害,政府、社区、物业,所有提供服务的单位,都是要负责的。在法律上也有明确的民事责任界定,比如《侵权责任法》,目前高空坠物用的比较多,如果有人往楼下扔东西砸到人了来源不明,全楼都要负责,除非你能够提供不在场证明。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场景都可以应用到这个法律,只是大家不知道。

剥洋葱:但在没有发生恶性事件的时候,会有人觉得事情小,你做这些事情有点吹毛求疵,听到过这样的观点吗?

李迪华:出了事就是百分之百。今年四月份,清明节之后的一天我路过一个路口,很多自行车停在路边锁在护栏上。一个孕妇从边上走过去,背包挂在车把上,她绊了一下。我当时从后面看到她动作很敏捷,没摔倒,没想到是个孕妇。我打电话给城管,城管找了个理由推了,我又打电话给市民热线12345,她们态度很好,给联系了几个部门,但当时也没有反馈。



城市中的人行道被单车霸占,不少单车甚至停在盲道上,给行人带来不便。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所有人都说,这个事不大。这个孕妇,连她自己都说不是第一次了,习惯了。这些自行车的车主怕被偷,就锁在护栏边上,你说让谁管?可是,孕妇背的包确确实实挂到上面了,她也确实绊了一下。

我做的事情是防患于未然,难道真的要等到一个孕妇真的摔倒了,肚子里的孩子没了生命,社会才重视起来这个问题吗?

“如果设计者是宽容的,那就完了”

剥洋葱:你的演讲里也提到孕妇这件事,有的网友听完说:“别的没记住,就记住打电话了”,对这个反馈你怎么看?

李迪华:能记住这个,已经非常成功了。政府设置这个热线,就是他有意愿去接受反馈,你为什么不使用?有句老话叫,民不诉,官不究。市民热线服务态度很好的,给你联系城管,如果那边不管再联系市政,再联系其他部门。他们还会回访,问你对意见和问题满不满意。

今天真正的状况是,很多人他不敢主张权利。我觉得这件事最有意义的就是,知道我遇到不快,就打12345来吐槽,我要主张自己的权利。

剥洋葱:你经常用打电话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么?有实际作用么?

李迪华:我打电话打了十多年了,一直在打电话。北大一个食堂改造之后,楼梯有一段旁边有个台子高出去一块,没装护栏,我打了电话三天就改了,效率很高的。

剥洋葱:演讲中你提到会专门训练学生的“不满意”,怎么训练?

李迪华:我们是很麻木的,我做的就是让他们睁大眼睛去看,去感受,然后敢于说出自己的不舒服。过道窄你就去走一次,路牌的金属棱角露出来了你从旁边过一下,看危不危险,不要怕被别人说“矫情”。学生对我的评价就是,“选过课的,都变得疯疯癫癫的,走到哪里,不满意到哪里。”



最窄处不足30厘米的人行道。受访者供图
剥洋葱:你们还有租轮椅、婴儿车、拐杖的体验课。

李迪华:对,这是我们研究生院每学期都有的课程。我们是健康人,每天有那么多种躲避灾难的方法,但这些人没有。他们回来的感受就是:原来我们的城市有这么多细节。这也是我在演讲最后连说了三次“寸步难行”的切身体会,我觉得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去感受一下。

剥洋葱:我看到一些业内的朋友有人提出担忧,觉得将负面的枝节的东西集中起来很吓人,你怎么看?

李迪华:我不敢接受“将负面的枝节的东西集中起来很吓人”,应该改变的东西不允许别人说,明明没有做好的东西不允许别人批评,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从业人员的眼睛里不能容忍沙子,如果设计者是宽容的,能够包容问题的,那就完了。

剥洋葱:把这个城市空间规划的问题放在整个国家的发展环境里,是不是还处在一个比较初期的阶段?

李迪华:我们的城市建设基本从改革开放才开始有,积累的经验也不过四十年。而这些年里,城市人口每年以1%的速度在增长,相当于我们每年要对一千多万人口提供住宅和城市公共设施环境,首先让人有地方住,有路可走,能够做到这点已经是非常辉煌的成就了。

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去追求高品质,不能求全责备,但是,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躲避危险保护好自己不出事,我们要向往更好的。

剥洋葱:什么是更好的?

李迪华:街上就应该是平的,不应该有坎儿,可以让我们的孩子非常自由地奔走,是一个对任何人都安全的地方。

现在的道路,我们太过迁就汽车了,而不维护人的利益。

我拍了很多张照片,为了让车有地方停,就把人行道上画上停车线,反而是人在机动车道上行走。浙江一个妇产医院门口,为了治理乱停车不让车开上人行道,在道口立了一个十几厘米高的水泥墩子,我的一个朋友,他晚上去探望亲属时没看见,撞到那上面,摔倒就断腿了。这样的问题非常多,非常严重。



一家妇产科医院门前的水泥墩,有人夜晚探病绊倒。受访者供图
剥洋葱:你好像特别关注人行道?

李迪华:当然了!人,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城市就是要满足人的基本诉求。我演讲中有一句话被删掉了,“为爱你的和你爱的人去推动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变”。不过,要先引起重视,才有可能推动改变。

我做的根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东西,而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要回归常识,回归个人的感知感受。

剥洋葱:网友给你的回复,你看得特别仔细,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

李迪华:太多了,我看着都要掉眼泪。有一个网友说,“我奶奶(方言:也有外婆的意思)大部分时间只住舅舅家,很难请去别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从舅舅家一路步行至公园、早市的路,她已经背得非常熟悉了,知道哪里有坑,哪里有台阶,不需要我们搀扶,自己就能去。与奶奶同行的时候,道路上的障碍物会变成全家人的核心焦点,搀扶的人会不停重复“小心,台台(方言)”。

剥洋葱:这个奶奶真不容易。

李迪华:所有的奶奶都这样呀!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

关注

9

粉丝

5289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16 08:52 , Processed in 0.026481 second(s), 33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