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题为《纳米结构在室温常压下达到超导状态的证据》(<em>Evidence for Superconductivity at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in Nanostructures</em>)的论文,其作者 Dev Kumar Thapa 和 Anshu Pandey 都来自印度科学院的固态结构化学研究室(Solid State and Structural Chemistry Unit, Indian Institute of Science),通讯作者 Pandey 是一作 Thapa 的博士导师。在论文中,他们将极小的银微粒嵌入到了金的网格中,并将这种混合物制备成了纳米颗粒,进而制成薄片附在电极上面,以便测量其电阻。
其他人则表现得更加怀疑。印度塔塔基础研究院(Tata Institute of Fundamental Research)的物理学家普拉塔普?瑞查得符里(Pratap Raychaudhuri)说,这篇室温超导论文在印度莫哈里(Mohali)举行的物理学会议上成功地震惊了几乎所有参会学者。不过和作者在同一机构工作的研究人员竟然对此事一无所知。会议的组织者安排了一个特别环节来讨论这篇论文,并邀请了论文作者出席,但是遭到了拒绝。大部分参会者对此项发现抱“谨慎乐观和怀疑态度,”他说。
斯金纳也感受到了来自 MIT 的期待和怀疑。“我和同事们每天吃午饭的时候一直都在讨论这件事,”他说,不过仍有一些人认为这项研究“言过其实”。
这让他想起了 2000 年初物理学界发生的一项著名丑闻。年轻的物理学家 Jan Hendrik Sch?n 在<em>Nature</em>、<em>Science</em>等著名期刊上源源不断地发表论文,最“高产”的一年里平均每八天就能有一篇论文见刊――最终他被发现存在数据造假行为。揭露他造假行为的,正是一群无法重复他的实验结果的研究人员:他们注意到Sch?n的一项实验中的噪声信号与另一个毫不相关的实验中的噪声信号一模一样。
曾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 Jan Hendrik Sch?n,制造了物理学界近 20 年来最著名的学术造假丑闻。图片来源:The Telegra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