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30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第一制毒村"罪恶团结 养肥了亡命毒贩 苦了本分村民

[复制链接]
130 0

  来源:SME科技故事

  一提到潮汕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团结。

  而团结的背后,正是以亲缘作为纽带的宗族、家族势力。

  利用宗族为纽带互相帮衬与信任,他们在生意场上也成立各种商帮,成就了一段又一段的商业传奇。

  然而,当这种凝聚力与犯罪相结合,后果也同样是不堪设想的。

  例如在这宗族势力背后,也曾孕育出了震惊世人的中国“第一制毒村”。


  中国从来不缺稀奇古怪的村庄,如什么长寿村,造假村等。

  而位于的广东汕尾陆丰甲西镇的博社村,却因“涉毒”尤为突出。

  有人直接将这个小村庄形容为中国的“金三角”,对其恨之入骨。




曾经全中国的冰毒,竟有40%是从这里产出。

  几乎所有的省份,都流有博社村出品的毒品。

  正因为产货量巨大,这个小小村庄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全国冰毒的价格,使冰毒的价格持续走低。


“雷霆扫毒行动”,将博社村重重包围的警车

  单从2013年11月29日警方清剿“第一制毒村”的“雷霆扫毒行动”来看,就足够让人震撼。

  14000余人口的村庄,占地面积仅有0.54平方公里,就密集地分布着18个特大制毒犯罪团伙,77个制毒工厂。

  警方当场抓获犯罪嫌疑人182名,缴获成品冰毒近3吨、K粉260公斤、制毒原料23吨。

  这也是广东打击毒贩用兵规模最大、抓捕对象最多的一次标志性战役。


  虽然经过此次缉毒行动,博社村的毒品问题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再回首历史,仍然触目惊心。

  从官方公布的数字看来,这个村庄里有两成的村民属直接、或参股生产冰毒。

  两成是什么概念?整个博社村14000人口,就有近3000人涉毒。

  随便进村碰到一个村民,他就有1/5的几率曾与毒品打过交道,实在骇人。


麻黄碱

  而博社村,制毒的关键就在于一种治病的良药――麻黄碱。

  像支气管哮喘、百日咳、感冒以及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中,都离不开麻黄碱的身影。

  许多非处方类感冒药,如新康泰克、白加黑、泰诺等都含有这种成分。

  然而,因为化学结构与冰毒*相似,麻黄碱却成了生产冰毒的主要原料。

  <em>*注:冰毒化学名为甲基苯丙胺(C10H15N),只比麻黄碱少了一个氧原子,所以冰毒又称“去氧麻黄碱”。</em>


冰毒

  那么要如何获得麻黄碱这种制毒原料呢?答案自然是回到各类感冒药或平喘药中。

  每一粒新康泰克中,就含有盐酸伪麻黄碱90毫克。

  与盐酸、红磷、碘等经过一些化学合成,每2.5公斤的麻黄碱大约就能制造出1公斤左右的冰毒。

  就这样,本来合法的感冒药就摇身一变成了为祸国殃民的毒品。


  后来,因国家严控药品销售,博社村的人才还开发出了新的制毒方式。

  例如,他们会直接跳过感冒药这步,找到最原始的制毒材料――麻黄草。

  从福建、内蒙古等地购入的麻黄草,在村里是堆积如山。

  经焚烧、浸泡等一些列工序后,便可从中提取麻黄碱以制造冰毒。

  一吨的麻黄草,就能提炼出六七公斤的麻黄碱,最终可得约4公斤的冰毒。

  就算是直接制毒,只要不落网,博社村的买卖也是稳赚不亏。


麻黄草

  事实上,制造冰毒的技术门槛也不高。

  就算没有学历,让老师傅带着几个月就能出师,自己单干了。

  有部分未成年的小孩,也都早早摸熟摸透了这整个制毒流程。

  而且这些毒贩也极具创新意识,一直在“转型升级”,将制毒的技术练就得炉火纯青。


  其生产工序是越来越简单、周期越来越短、出货量越来越大。

  只要有足够的人手,有足够多的原材料能运进来,就能给你运出多少对应的冰毒。

  因为规模太大,制毒废料太多的缘故,在博社村内随处可见“严禁乱倒制毒垃圾”的告示牌。

  这魔幻的标语,既让人啼笑皆非,又觉得毛骨悚然。


  在最巅峰的时期,中国冰毒就有40%出自博社村,有的甚至远销海外。

  而产量大了,全国冰毒的价格是一次又一次地被压低。

  如随着2013年下半年陆丰地区的愈发放肆,冰毒的价格就从25万元/公斤降至了2~3万元/公斤,整整跌至了原来价格的十分之一。

  这不知“造福”了多少没钱吸毒的瘾君子,也不知祸害了多少因低价而走上“溜冰之路”的年轻人。


  但无论价格再低,制毒贩毒都是一本万利的行业。

  村庄里的许多人都是一夜爆发,资本也越滚越多。

  在博社村,就是小学生寒暑假做个兼职,只需剥开康泰克胶囊壳,倒出粉末就能月入过万。

  而本来干农活的村民,现在剪剪麻黄草也能一天赚个几百块钱。

  就算是一些不愿脏了自己手的家庭,很多也间接参与了制毒贩毒。

  例如“入股”让年轻人干,自己则翘着腿等收钱。



  这使原本破落的村子,也开始显示出一丝暴发户的气质,各种豪华小洋楼平地而起。

  过年祭祖时,海赚一番的毒贩还会整箱整箱地将钞票往村子里运。

  除了用于的吃喝玩乐外,大量真金白金还会孝敬祖先。

  大捆大捆的现金,被扔进火盘用于祭祖,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钞票清香。


  不过,也并非每一位村民都有这发横财的机会。

  想要涉毒还得靠关系,只有那些亲缘更近的宗族成员,才有资格被带入行。

  博社是单姓村,也就是一个村子的内部几乎都是一个姓氏。

  而蔡姓,则是博社村的大姓。

  村民基本上都来自同一个老祖宗,只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分。

  外人一进博社村,最明显看到的便是密密麻麻的祠堂。


博社村的祠堂一角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宗族势力一直是被打压的对象。

  但地处偏僻,疏于管理的博社村,其宗教势力却一骑绝尘。

  而在宗族观念强的地区,长者意见也是最受重视的。

  只是谁也没想到,将博社村带上不归路的,也正是村里最德高望重的村支书蔡东家。


蔡东家

  身为这些犯罪势力的主心骨,蔡东家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典型范例。

  在任七年,他不但不协助警方调查打击毒贩,反而充当起了毒贩保护伞,多次阻挠执法。

  此外,部分人员还利用在宗亲中的地位与资源,劫持了不少当地公职,再次扩大“保护伞”的范围。

  据悉,当地党政部门干部充当毒贩“保护伞”的共有14人。



  根据警方的介绍,这位“毒支书”除了自己涉毒意外,还为“毒民们”提供以下两种保护。

  一是利用自己汕尾市人大的官场关系,四处打探消息,提前给毒品团伙通风报信;

  二则是到处疏通关系,“打捞”已经落网的人。

  在蔡东家的庇护下,博社村逐渐发展成了制毒堡垒村。


一卡车一卡车运进村的麻黄草

  早在1999年和2011年,博社村就被两次被列为国家禁毒委挂牌整治的涉毒重点区了。

  例如在2011年后的两年时间内,警方就侦破了相关涉毒案件2100余宗,抓获犯罪嫌疑人2300余。

  但这么多年来,这种村中“半公开”的违法行当,就是无法完全歼灭。

  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罪犯总是春风吹又生,死灰又复燃。


  直到2013年12月29日,警方筹备了多时的行动专案组,才以闪电之势突进博社村。

  三千余名警力,甚至还出动了直升机和边防快艇,就是为了将涉毒分子一锅端了。

  如此大力度的扫毒,在国际上都是不多见的,但也有着其道理。

  只要看看博社村配置的“豪华”阵容就明白了。


  首先,这个1.4万人口的村子,两千多栋房子,居然连个门牌号都没有。

  这让人感觉就像走进了城中村,晕头转向。

  密密麻麻的小道,别说是大车,就是两辆摩托车都无法并排而行。

  而且村里面设立着多个探风点,各种明哨暗哨,只要有异样必会传回窝点。

  只要警察一进村,村里就驶出几百辆摩托车将警方团团围住。


“雷霆扫毒行动”搜缴出来的枪支

  更加嚣张的是,制贩毒团伙还配备着各种的武器。

  土制手雷、AK-47都不在话下,他们甚至还有自己的炸药制造点。

  所以没有十足把握,谁都不敢贸然行动。

  准备了好几个月,直至将整个村子的底子摸清,警方才突进这个毒巢。


缴获的制“冰毒”原料

  不过从结果上来看,这次围剿行动无疑是值得的。

  距离这次“雷霆扫毒”大获全胜后,现已过去3年多。

  这些猖獗毒贩的“好日子”,也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其中,最明显的便是陆丰本地冰毒的价格。

  此次打击过后,冰毒的产量直接呈断崖式下降,冰毒的价格也大幅上升。



  而一直在闪烁其词,狡辩上诉的昔日“冰毒教父”蔡东家,也终于在2016被判处死刑。

  这次就连天皇老子都无法将其“捞出来”了。


蔡东家

  然而潮水褪去后,给博社村留下的更多是灾难与伤痛。

  从前,毒品犯罪给杜村带来的只是一时的表面繁荣。

  现在村口的位置,仍伫立着蔡东家装修到一半的豪宅,荒草丛生。

  光看着博社村到处都立着的禁毒标语,外人都能一窥这个村庄当初的罪恶。


三甲地区道路两边每个十几米就挂着禁毒标语

  事实上,除了那些罪有应得的毒贩之外,这个村子更多的还属老实巴交的村民。

  而这部分守法公民,却要承担毒品阴影下的沉重代价。

  因为冰毒制造的产业化,整个村子仿佛也中了毒。

  “有电不能用,有地不能种,有池不能养”,成了这个曾经“风光”的村庄的日常状态。


缉毒行动之后,博社村开始对周围的垃圾、污水和淤泥进行清理

  首先遭殃的,便是村里的水源与土地。

  制毒过程中,毒贩会将所有制毒污水和废料,全部倾泄入河,地下水污染严重。

  几年下来,原本清澈河流也变成了臭水沟,发出刺鼻的气味。

  这使原本最重要的经济命脉如鱼塘、荔枝园、农田等,都被毁于一旦。

  那些下田干活的村民,双腿常被毒水泡得发红,长满疹子。


  此外,因制毒工业化的需要,村内电线私接乱拉也极其严重。

  一台变压器上就分接出上百条电线,从变电器分出的线槽更是密密麻麻。

  在经常性断电的困扰下,无辜的村民连用电都成了问题。

  迫不得已,他们还要另外掏钱给自家配备独立的发电机。


现在甲西派出所副所长鄢克贵站在凌乱的电线前

  而让这个村庄再难富裕起来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劳动力的流失。

  因村里曾经富过,许多年轻人也习惯了赚快钱。

  自毒村覆灭后,他们就更不愿意留在村子里了,纷纷出走打工。

  而按照预估的“两成村民涉毒”,“雷霆扫毒行动”只逮捕了部分,仍然嫌犯在逃。

  原14000人的村庄,到2014年仅剩下六七千人守着,多是老弱妇孺。


  都说时间能冲淡一切,但有些东西却已烙印在这片土地上。

  而谈及过往,许多村民都只能摇头叹息。

  在外头漂泊的村民,则更是不愿意提起自己博社人的身份。

  “中国第一毒村”的名头,亦不知要多久才能真正完成“消毒”。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9-30 12:18 , Processed in 0.058646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