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62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AI背后新材料进口依赖仍强 上海制造紧盯卡脖子技术

[复制链接]
262 0

  第一财经 缪琦

  简介:2018年上海首批次专项拟支持项目14个,聚焦的就是集成电路装备用关键陶瓷材料、航天工程用碳纤维符合材料、医疗装备用关键射线管理合金等“卡脖子”的材料。

  在刚刚结束的第20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下称“工博会”)上,和大量挥舞着手臂的工业机器人相比,新材料产业展显得低调而专业。

  用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吴金城的话来说,新材料是幕后英雄,是集成电路和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部分。支撑很多重大项目的就是新材料。

  但必须正视的是,目前新材料行业仍然高度依赖进口,如集成电路装备用关键陶瓷材料、航天工程用碳纤维符合材料、医疗装备用关键射线管理合金等,仍是重点产业和重大工程配套“卡脖子”的材料。

  随着全球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新材料作为制造业各重点领域的基础,地位日趋重要。为了在新材料的研发上实现突破,进而增强上海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竭力打造上海新材料产业品牌。该产业近年来的变化和挑战从工博会的新材料展区亦可见一斑。

  产业两位数增长

  在工博会22日的新闻通气会上,吴金城表示,“十三五”以来,上海市新材料产业保持稳步发展,目前全市规上新材料企业数达547家。截至2018年6月底,上海市新材料总产值达1285.61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0.2%,占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的25.4%。

  从2015年开始作为工博会旗下专业展之一的新材料产业展,本届的展览面积也同比增长了12.36%,达到1.2万平方米;参展企业超过200家,同比增长22%。其中的境外参展企业主要来自德国、比利时、马来西亚等,企业数量基本与去年持平。

  上海利物盛集团是张江高新区宝山城市工业园的龙头企业。作为新材料产业的民企代表,利物盛集团今年把石墨烯水性防腐涂料、石墨烯材料纳米涂层、高导电型石墨烯浆液、心率骑行服等新产品带到了本届工博会的现场。

  利物盛集团副总裁赵志国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公司原本以生产汽车零部件这类传统材料为主,2010年开始向新材料领域转型。经过8年的努力,已经在石墨烯领域自主创新方面拥有了9大核心技术及能力。不过,转型从来不易。

  “转型期间公司产值直线下降,每年研发投入2000多万元,企业利润下滑,新材料尚未产生利润。”在他看来,虽然新材料的研发投入很大,周期也长,存在失败的风险,但对传统企业来说,唯有转型才有更好的出路。

  为了支持新材料的产业发展,上海市制定并实施了特色首批次政策。其中,《上海市首批次新材料专项支持办法(试行)》于2017年10月正式发布,并于2018年初开展首年度申报工作,明确支持重大工程、重点产业配套材料和前沿性新材料,鼓励产业链协同突破,促进关键基础材料市场化应用,加快实现国产新材料产品替代进口、填补空白进而稳定供应。

  吴金城称,2018年上海首批次专项拟支持项目14个,聚焦的就是集成电路装备用关键陶瓷材料、航天工程用碳纤维符合材料、医疗装备用关键射线管理合金等“卡脖子”的材料。另外,于2017年首度实施的上海市工业强基关键基础材料研发创新专项至今也已支持了9个新材料项目,拉动新材料应用研发及产业化投资2.79亿元,聚焦海洋工程用高强钢、石墨烯及复合材料、柔性显示和集成电路用关键基础材料、新能源汽车及轻量化材料、航空配套材料等重点方向。

  吴金城表示,上海力争到2020年,培育1~2个前沿新材料初步形成产业集聚,不断加强集成电路、汽车、航空、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集群关键材料配套能力,实现钢铁和石化基础材料工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盛产创业公司的领域

  和近年来火爆的人工智能领域一样,吴金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新材料也是盛产Startup(初创企业)的领域。”

  上海市经信委新材料处处长蒋玮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新材料产业里除了“国家队”,还有不少大专院校自主研发初技术后成立了创业公司。对于这些企业,政府也创立了新材料资金,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加速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蒋玮说,中国的新材料产业是先在应用领域有所突破,留住研发团队。但较大比重的核心材料仍然不得不依赖进口。近年来国内企业在部分领域打破了进口的垄断,有了更多自主研发的产品。

  本届新材料展区主要分为橡塑展区、复合材料展区、石墨烯展区、汽车轻量化技术主题展区和绿色环保材料及技术主题展区。本次展出的亮点产品包括了打破国际技术封锁和垄断的关键材料,以及能够替代进口的核心材料。

  比如,上海大恒光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制造的高功率双包层光纤材料,就打破了国外垄断,使国产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中国芯”取得重大突破;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高温搞稳定压电陶瓷材料,可以在250、300以及500摄氏度的高温稳定应用,经受住了高低温等恶劣环境实验,应用于“嫦娥三号”超声电机、四代机激光陀螺仪、长征运载火箭等装备上;特一(上海)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芳纶蜂窝材料让“小蜂窝”成了飞机的“减重专家”,比强度和比模量指标均高于传统铝合金材料,减重效果提高了30%。

  除此之外,蒋玮说,像巴斯夫这样的外资企业也有不少在中国成立了研发中心,推动了国内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比如,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的聚氨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智慧城市电杆,具有轻质的机械性能,且集成了多种装置,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重要部分。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5 20:30 , Processed in 0.020583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