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85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教育及科研体制的根本性问题,不应只在诺奖季探讨

[复制链接]
185 0

  来源:科学加

  2018诺奖再次引发人们对国内基础教育和科研体制根本性诟病的鞭挞。而彻底改变这些需刮骨疗伤的勇气,并非只是蹭蹭诺奖季热度即好。

  又一次,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陆续公布成了整个科学界的盛事。然而,三大奖项今年中国科学家再次无一斩获。迄今只有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出席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礼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取得的骄人成绩。包括获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从2001年以来的18年,日本已经有18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三项自然科学奖。算上此前以汤川秀树1949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发端,到2000年日本已经有6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日本在诺贝尔三大科学奖领域的斩获已经达到24人,本土科学家22人。对比邻国日本屡屡获奖,诺贝尔奖与我们无缘的根子在哪里?

  创新性人才要从娃娃抓起,科学精神、基础科研能力的培养也要从娃娃抓起。实际上,这也是日本近些年来基础科学研究成就爆发性增长的根本原因所在。日本的基础教育与中国等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一样有灌输式、重应试等弊病,但日本早在二战以前就通过大量的教育实验让教育方式有了很大变化,战后日本也在探索中吸收了发达国家的教育理论与经验。例如,日本的幼儿园、小学并不片面强调知识传授,而是强调儿童的生活经验,日本高中实行学分制,学生有比较大的选课自由。在教师方面,老师也有很大的教学自由,他们可以在大纲的基础上开展因地制宜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研究。因此很多学生的科研能力进入大学以后就开始脱颖而出了。

  基础科学教育作为一项极为基础性的工作,它的效果或者是后果要很多年以后才能见到。不过我国青年科研人员的情况,我们现在就可以做出一些观察和判断。其存在最为严重的问题是,大家一边诟病科研体制上的问题,一边普遍忙于发跟随性研究论文评职称、抢帽子,原创性、开拓性严重不足。

  在我国的很多科研院所和高校,相关科研团队这些年发在《科学》、《自然》等世界顶级科学期刊上的科研论文也不在少数,但是一般都是跟随性研究或者应用性研究,不管是在这些年十分火热的冷冻电镜技术下的蛋白质结构解析、生物体基因测序、石墨烯还是其他一些新材料研究等都是如此。我们不是说这样的研究不重要,但这种局面暴露了我们在基础性原创科研上的巨大软肋。青年科技人员是我国科研力量的核心,他们的能力也代表着我国的整体科研实力。因此,有一些观察人士悲观地认为,这种局面没有根本性改变,中国原创基础研究领域获得重大成就将会十分渺茫,能够问鼎诺贝尔奖的概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近些年来,随着综合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增长,中国开始有了建设世界科学中心的梦想,这主要是世界科学中心近些年来已经出现了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中国科技发展的目标不是获得诺奖,而是要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当前要积极向日本学习,并和日本在亚太进行角逐。我们基础教育体系和科技体制改革中依旧存在的根子性的突出问题,必须要有刮骨疗伤的勇气进行改变才行,如果仅仅是每年公布诺奖时讨论讨论,而后又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19 09:37 , Processed in 0.019065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