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350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马化腾发起“科学探索奖” 将带来哪些改变?

[复制链接]
350 0

  来源:科技日报

  11月9日,腾讯在庆祝20岁生日之际公布了一件大事――该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邬贺铨、李培根、陈十一、张益唐、施一公、高文、谢克昌、程泰宁、谢晓亮、潘建伟等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科学探索奖”。腾讯基金会将投入10亿元的启动资金资助该奖项。

  一个旨在为青年科学家雪中送炭的奖项就此诞生。“科学探索奖”的奖励对象年龄上限为45岁。每年将有50人获奖,获奖者将连续5年获得每年60万元的资助。

  从参与捐助“未来科学大奖”到“科学探索奖”,腾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探索越走越远。“一些科学家朋友在和我聊天时,经常会说到目前科技奖励中的一些弊端,比如很多奖项是锦上添花,而且,科学家的薪酬和能力不匹配,导致商业公司通过市场化的薪酬机制挖走很多人。”马化腾说,“所以我们想,能不能支持青年科学家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核心技术方面的探索。”这正是腾讯基金会设立“科学探索奖”的初衷。

  之所以对这些问题敏感,是因为站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前沿的腾讯日益意识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产业的升级换代,尤其是互联网的升级换代很多来自基础科学的突破,要推动整个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基础科学的投入非常重要。”马化腾说。

  科学家们对这一尚在筹备中的奖项充满期待。它将激励中国青年科研人员追求更多改变世界的重大科学发现。“不少奖项是对已有成果进行奖励,而‘科学探索奖’奖励的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正在从事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核心科技的未来可能,鼓励探索,激励未来,是这个奖的主要目标。”腾讯基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我们需要有自己原创的发现和发明,才能引领中国往更深更高发展。‘科学探索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支持在中国工作的优秀科技人才,为我们国家的发展,为中国引领世界作出重要贡献。”饶毅说。

  人们还希望该奖项能为科技奖励和评价机制的改变做出些尝试。“科学探索奖”发起科学家们表示,该奖项的评审将坚持不唯出身、不唯帽子、不唯派系的原则,真正让评审机制、流程和评审结果由“科学家们说了算”,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所有科研成果不以商业诉求为目标。

  “希望能通过设立这个奖项,确确实实地找到一批有胆魄的年轻人。”施一公说,对这批年轻人的评价,不应该是发表了多少篇文章,影响因子是多少,有多少人引用他们的文章,而是让评委来判断,看他们在科学前沿的突破,有没有可能改变人类未来,是不是在一个领域里起到了引领作用,把人类的未知往前推近了一步。

  “科学探索奖”还将成为现有科研项目的重要补充,是青年科学人员安心搞科研的有利保障。据腾讯基金会有关负责人透露,“科学探索奖”的资金完全由科研人员自主支配。

  “生活压力,特别是房子已经在干扰这一代青年科学家的生活和工作了。科学家也是人,如果每天走进实验室,做实验、想思路、和学生讨论数据的时候,脑子里还在想这个月房贷怎么还,房租怎么付,小孩去哪里上小学,他怎么可能从容不迫地做科学。”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立铭认为,通过给予个人资金支持,让优秀的年轻科学家们安顿好自己的小日子,从容不迫、安安心心地工作,把他们的热情和智慧专注在热爱的事业上,他们作出的贡献最终定将反馈给社会。在他看来,“科学探索奖”或是一种尝试。

  更为深远的意义是,“科学探索奖”或将带动更多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基础研究。据了解,科学探索奖的奖励经费将采用企业投入、公益运作的方式,不求商业回报,并将长期运营下去。同时,腾讯基金会还会举办各类围绕“科学探索奖”的活动,助力搭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交叉学科交流平台。“一家企业的力量有限,我们希望更多企业加入进来。”腾讯基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

  “支持青年科学家能够从容不迫地生活和工作;支持他们激励并凝聚起更多科学家,自下而上建立全新的科学文化;支持他们成为中国公众心中的科学偶像,让科学有温度、有吸引力。”这是王立铭对“科学探索奖”的一点小小期待,也是众多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心声。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19 21:23 , Processed in 0.024180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