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74912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我的四四 爱新觉罗 胤禛

[复制链接]
74912 395
meihuanggui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2: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张什么样。。。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3:4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谁让你们两个小鬼插队的~~~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3: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嗜好鼻烟壶,亲定烟壶式样
档案册中记有配制上用鼻烟壶一事:
雍正八年“五月十四日太监张玉柱交来鼻烟一包,传旨:此烟是怡亲王进的,朕常用,问刘三九陪得来即配作些,若配不来俟怡亲王事毕后向府内要配方做。钦此。”
烟草于明季传入中国,清初称丹白桂,雍正以前清代诸帝皆无此嗜好,崇德四年皇太级颁有禁烟告示(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对栽种或吸卖丹白桂者皆以贼盗论罪,康熙帝亦立主禁烟。
鼻烟的主要原料是烟草,清初它是上层社会中的时髦玩艺儿,一向标榜“敬天法祖”的雍正帝,竟也免不了要违反祖制,染上这一时髦的嗜好,而且对于贮鼻烟的烟壶也极考究,并亲定式样:
雍正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内务府总管海望持出黑地珐琅五彩流云画玉兔秋香鼻烟壶一件,奉旨:玉兔不好,其余照样烧造。钦此。
同日,内务府总管海望持出桃红地珐琅画牡丹花卉鼻烟壶一件,奉旨:上下云肩与山子不甚好,其余花样照样烧造。钦此。”

二、欣赏眼镜,用于劳动保护
眼镜之制作原为校正人的视力,本无所谓欣赏与爱好。但当雍正朝之际,它还是一种颇为新鲜稀罕的洋玩艺儿,有淫技奇巧之嫌。直到光绪朝末年,那个奉旨为老佛爷拍慑御容的摄影师勋龄,也只是由于他的视力欠佳,以致缺了眼镜就当不好这个差使,这才由慈禧特准他戴眼镜人宫。殊不知早在二百多年前雍正皇帝就已戴上眼镜了。雍正非常欣赏这个洋玩艺儿,造办处曾多次奉命制作,或供上用,或供赏赉。在雍正帝经常起坐的大内与圆明园的宫殿中,甚至在他的銮轿中,也都安放上用眼镜。雍正还多次以眼镜颁赐臣下。凡此种种,档册中记载颇多,现选录如下三条:
雍正七年“十月二十五日,太监张玉柱交来西洋玻璃眼镜—副(系西洋人戴进贤进)。传旨:着照朕戴的眼镜式样装修,再将盒内西洋字白纸签着西洋人认看,因写汉字。钦此。
随将西洋字白纸签一件,着西洋人郎世宁认得系七十岁三字等语。记此。
于十二月初二日随将西洋玻璃眼镜一副换得玳瑁圈银捏子皮盒,首领太监李久明持进交太监张王柱讫。”
雍正七年“六月十四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太监刘进义来说,首领太监王辅臣传旨:四宜堂如意床上安眼镜一副。钦此。
于本日将(雍正)二年备用上用茶晶眼镜一副交太监刘进义持去讫。”
按:档册中写到眼镜时有五十岁、六十岁、七十岁字样多种。当时是用年龄来标志老花镜的度数。雍正七年雍正帝五十一岁,已到了花眼的年龄。大约他并不近视,因而平时不戴眼镜,只随处安放老花镜,便于取用。
雍正“五年闰三月十六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首领太监萨木哈来说,怡亲王奉旨:泼灰初泼灰的人眼睛若不遮护惟恐有伤,尔等将玻璃鼓泡眼罩做些赏赐。钦此。
于本月十八日做得鼓泡玻璃眼罩四副,平面玻璃眼罩八副,郎中海望呈进。奉旨:赏给工程处。饮此。”
眼镜之用于泼灰人劳动保护、实雍正帝一大创造。一代人君能如此设想,亦难得也。

三、玩狗成癖,频制狗衣
档册中有关玩狗的记载始于雍儿五年,下而择录一、二:
雍万五年“正月十二如太监王太平传旨:着给造化狗做纺丝软里虎套头—件。再给百福狗做纺丝软里麒麟套头一什。钦此。”
雍正五年“二月二十七日太监王太平交来麒麟套头—件,传旨:着将麒麟套头着添眼睛、舌头。其虎套头着安耳朵。钦此。”
雍正六年“二月初四日太监王玉持来朱胎红氆氇面、白氆氇里小圆狗笼一件,黑布垫子一件,白毡垫一件,说太监王太平传旨:着照样做一件。钦此。”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太监雅图交来虎头狗衣一件,麒麟狗衣一件,传旨:虎皮狗衣上皮托掌不好,着拆去。再狗衣上的纽绊钉得不结实,着往结识处收拾。冉做猪皮狗衣一件,豹皮狗衣一件件。钦此。”
按:此类玩狗记载不下一二十起,其传谕制做之狗衣、狗笼、狗窝、狗垫、套头等,皆雍正帝亲为定式,做成后又多次返工修改。至于造化狗、百福狗之得名,不外亦系雍正钦定。

四、玩弄奇巧,别出心裁
雍正帝喜制奇巧玩物,如自鸣鼓、藏身表等,皆自为设计。出于机括繁复,档册中记载亦较仔细,现摘录其一二如下:
雍正五年“九月二十六日据圆明园内来贴内称,九月初十日郎中海望奉旨:陈设鼓样并挺子、座子俱照戳灯一样做,将鼓墙厚些的鼓做二面,上面安璎珞式样,或配合何样,尔等酌量再比比,小些的鼓亦做二面,俟画样呈览准时再做。钦此。
于十月初六日画得高架陈设鼓样一张,郎中海望呈览,奉旨:鼓上
鸡肚内安的风琴虽好,但鸡肚内地方窄小,恐不能吹整套曲子,若有响声亦可。再,此鼓小,若安得风琴,顶上就不必安鸡,或安一夔龙式顶才好,其扁形安璎珞。陈设鼓样准作,钦此。
于七年正月十六日做得陈设瓶式自鸣鼓一件,郎中海望呈进讫。”
雍止三年“九月十一日员外郎海望奉上谕:圆明园后殿内仙楼板墙上安表一件,板墙上做一铜火盆,不必用架子,改配座子,使表轮子藏内,其表上针透下楼板,楼板下画一表盘,表轮子声音不要甚响。钦此。”

五、事必躬亲,玩而不厌
从档册中有关穿戴、器玩制作之谕旨,均可见雍正帝潜心于雕虫小技,其指手划脚,评头品足之态,活画出一副玩物里手、富贵闲人的悠然状貌,言其玩而不厌,是丝毫不为过分的。
蟒袍:雍正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内务府海望奉上谕:尔照朕指示将黑地仗,酱色地仗织圆金龙五彩云蟒袍样画样看下,不用画水,不要象大蟒袍样,亦不要象存蟒妆缎花样。钦此。
手巾:雍正八年“正月二十九日郎中海望奉上交桃红色单丝绢四围透绣西洋花白色绿边手巾—条,着照此样式,或紫色、松花色、桃红色织绣些,两头绣花,两旁边不必绣花。钦此。”
皂鞋:雍正八年“五月十四日内务府总管海望奉旨:着将皂鞋样寄与织造处,照样用马尾织鞋面几双,其底交四执事成造。钦此。”
香袋:雍正八年“五月二十四日,据圆明圆来帖内称,本月初七日内务府总管海望奉上谕:着照现在挂的香袋式样。用象牙雕刻绣花做一对。象牙墙炮火【火连】(燫)包的掐簧,两面盖,透地糊纱,或盛鲜花、或盛香,皆用得。香袋边不必做挑出去的丝子挂络,底下要钟形,上边要宝盖形,中间或连环、方胜俱可。钦此。”
盆景:雍正八年“八月十一日太监张玉柱传旨:年希尧进的点翠盆景五盆内有一盆好的,其余俗气些。再做盆景,树身子不必用铜挺子,做翠树身子,再做点翠竹挺子、点翠竹叶子,象紫竹林款式。再做点翠的竹子做散散的盆景。再做斑竹铤上用点翠叶子盆景。钦此。”

六、爱玩西洋器物
清初西洋耶稣会教士来华供奉内廷,多备物进献。雍正朝有巴多明、宋君荣、戴进贤、郎世宁诸人,凡有所进,雍正帝皆爱而玩之,又命造办处匠人仿制,或将洋器改装。此类事屡见于档册,现择要摘录一二:
雍正四年“五月初六日,圆明园来帖内称,太监杜寿交通天气表一件。传旨:交给海望同西洋人认看,准时着海望面奏。钦此。
于初六日据西洋人巴多明、宋君荣认看得系红毛国的。上头被璃管内水银,天气热往上走,天气寒往下走,中间玻璃管内红,天气热往上走,天气寒往下走等语。
于初七日诲望将通天气表呈览。奉旨:着问西洋人做得来来照样做—件,不必写两洋字,写汉字。钦此。
于五月十一日将通天气表一件首领赵进忠呈进讫。”
雍正四年“五月初六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太监杜寿交来西洋日晷一件。传旨:交给海望同西洋人认看,是何用法?认看准时着诲望面奏。钦此。
于本日据西洋人巴多明、宋君荣认看得,有玻璃为圈子日晷,中间是水平,下头是地平等语。于初七日将西洋日晷一件海望呈览。奉旨:照此日晷做一件,其做法、花纹俱照此样。不必刻西洋字,刻汉字。钦此。
于十二月初六日照样做得日晷一件,并原样子一件,怡亲王呈进讫。”
雍正五年“闰七月二十一日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二十一日郎中海望持出镶象牙籘筒千里眼一件。奉旨:照此千里眼整桶式样,或放长些,或放粗些,外面或用香羊皮鞔套,或用西洋纸纸鞔套,仿西洋式样做几件。钦此。”
雍正七年“十月二十五日郎中海望持出小玻璃镜—面(系西洋人巴多明进)。奉旨:此镜甚好,着仿西洋式做抽长座子,将背后支撑拆去,其糊的西洋纸不必动,安活轴。钦此。
于十—月十一日将小玻璃镜一面配得西洋抽昌座,郎中海望呈。”
据以上所示,雍正帝于各种西洋人进献的温度计、日晷、千里眼等无不爱之。虽说雍正不若其父康熙之精谙自然科学,然而他对这些西洋传来的新技术成果,亦颇持积极欢迎态度,至其后世乾隆之喜好西洋玩艺儿,或许也有雍正的影响吧。


转载自稽古右文 作者洗桐女史

[ 本帖最后由 dafeitu 于 3-10 13:42 编辑 ]
1408810-P9NtJ3MFm!.jpg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3:4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道四四,就不能不说道十三爷,他是四四的左帮右臂,在九龙夺嫡激烈的斗争中,他始终维护着四四,帮助四四。


本文 还在创作中~~

大肥兔需要时间好好想想怎么写~~





[ 本帖最后由 dafeitu 于 10-31 23:21 编辑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3: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事情是这样的,雍正元年七月,直隶总督李维钧同学希望户部报销他们省历年来运送库银的跑腿费,因为户部每年对这个事情都采取驳回态度,所以李同学不敢直接和户部说,希望通过密折的方式,让小四帮他施加点压力。谁想小四对咱怡王爷那叫一个信任哪,信心十足地对李同学说:“尔所奏脚价一事,凡此等无理之举,今怡亲王在部竭力留心整顿,此人端方公正,一派天理良心,深明大义之人,想此事即不谕部,伊自然有料理之道也。”李同学得到皇帝的宽慰,也自然就信心十足的向户部提出请求,不过他还留了个心眼,先请求解决康熙五十九年和六十年的费用。谁成想,小四一句话没嘱咐到,户部照驳不误。这下小四可太没面子了,大话都吹出去了,谁想小十三他不上道啊。于是只好跟李同学解释说:“脚价一事问过怡亲王,他言此事前番部臣之不准行,甚不和于情理,正要将此事请旨,李维钧所奏甚是。目今将五十九年、六十年分仍照驳回,后六十一年奏销案内将从前画行一并题奏云云。”并且在朱批中迅速转移话题说:“王子还问你,陵上官兵钱粮,满兵准销算,绿营不准一事,亦甚不和于理,不知可由此事,具折奏来。”李同学当时这叫一个寒那,赶紧说皇上那您就跟户部说一声,把五十九年和六十年的一块给我们免了吧,好几万两银子呢。小四这下烦了,愧疚之情也没了,冷冰冰的说:“此事部里已题定,不必再奏。”李同学华丽丽的倒~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鲜明的感受到,元年的时候,四和十三的配合还真是谈不上默契,不过我义正词严,不护犊子的说,这件事情小四是无辜的,绝对错在十三。先是没有认真看文件,错驳了人家的正确请求。再是将错误推给别人,拒绝承担领导责任。然后又知错不改,不把该还给人家的钱还给人家。紧接着又转移话题企图抓李同学的一件错误,堵人家的嘴。最后又买通小四,彻底把这件事毙掉。

感觉小四真是把十三宠的可以,要是别人让他这么在大臣面前这么打嘴巴,掉价没面子,还不知道他要怎么生气呢。这倒好,还要替十三把面子圆了,最后干脆连原则也不要了,霸王硬上弓,爱怎么着怎么着了。这世界上恐怕再没十三这么幸福的臣子和弟弟了。(幸亏李同学给户部的报告上之请求解决两年,要是要求全部解决,岂不是全部都要没戏了,好险好险~)

实说雍正  又发现了某人的一件糗事,偶来八卦八卦~

话说雍正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雍正心血来潮,下诏云:和硕亲王以下奉恩公将军以上、内外公主以下固山格格以上、外藩王以下公以上,俱加恩赐,赏给缎匹。但是某人实在是高估了库存的缎匹的数量,而且看样子是他自己突然一高兴,兴之所至,和任何人都没有商量,就大笔一挥,甚至是十三在事前应当也是毫不知情的。十三是管理户部的,一下子摊上了这么一挡子事,(汗,偶家小四怎么自己砸自己人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十三一时间也犯了难,估计心里面还不定琢磨呢,他老哥是不是因为什么事情兴奋过头了,或是吃错了什么药,一出手就是这样的大手笔~所以十三马上以实情上奏,告诉雍正“库内锻匹不敷”,需“俟次年新缎解到之日兼赏”,或暂赏三分之一的锻匹。这件事情就这么了结了,不过偶觉得偶家小四这事做的可真栽面的说~

但是没有想到事情的真相居然不是这个样子的,今天和toutou聊天,她问我还记得以前录的那个小四疯狂赏人缎子,结果户部存货不够的那件糗事么,她翻起居注一看,敢情是户部议定的,小四说赏得太多了。小四再一次替王爷背了黑锅。她还感叹小四什么时候这么大方了~我也半信半疑的,心想还能有这事,就按图索骥,按着toutou给我的页码,去翻起居注的第115页,我的天,原来还真是那么一回事,我录下起居注的原文给大家看看。无辜的某人啊~

(雍正元年十月十一日)上曰:“这所议赏给缎匹数目太多。将原本发回,着另议。”


[ 本帖最后由 dafeitu 于 10-30 13:36 编辑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3: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家二月河在《雍正皇帝》书中用了很重的笔墨写十三弟胤祥协助四兄取得帝位。雍正得位后胤祥所占比重渐而退减,角色也变得有点模糊了。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书中主角是雍正皇帝,十三爷不能过分喧宾夺主。
 我因为舍不得放弃,于是开始追寻十三爷的历史。二月河笔下的十三爷潇洒侠气,重情重义,先是拚死保护当太子的二阿哥。太子贪权谋私(基本符合历史事实),最后终于被废,他就协助他认为「一心一意理好国家」的四哥争位。小说里十三爷是个带兵的皇子,最戏剧性的是在最危险的时刻,他智夺丰台大营,调兵拥护雍正登位。雍正做了皇帝,一直不死心地图谋夺位的八爷引来八旗诸王「迫宫」(历史可没有这种记载),也是靠十三爷掌握兵权在危急关头稳定大局。
 为了追寻十三爷,我花了几个月时间尽力去找数据,从清代各种笔记,以至《清史》、《清实录》、《东华录》,甚至雍正的《起居注》我逐页逐字的翻,发现雍正登位前记载十三爷的史料很少,时人笔记和官修史籍极少提及。
 这位康熙的第十三子,在二月河笔下是康熙诸子争位权力斗争中的核心人物,但从我所得到资料看,在众兄弟争位时他根本名不见经传;他在历史上的真正角色是在雍正登位后才凸显的。我尝试重构这个二百七十多年前的皇子,见到的是一个异常能干,但十分低调的辅臣;雍正皇帝前期的政绩几乎全靠他造成。雍正被称为抄家杀人的皇帝,文字狱恶名昭彰,后人对他的评价偏向负面。雍正的性格行为有很多缺点,但如果我们客观地看历史,公平地说,他是一个奋发有为,肯大刀阔斧改革的皇帝,也是中国历代最勤政的皇帝。雍正在位只有十三年,并且夹在功业显赫的康熙和乾隆之间,政绩一直较少为人注意,一般认为他只是承先启后。连雍正都没有受到公平的正面评价,辅助他的十三弟胤祥也就更少被提及了。(顺道一提,第一位为雍正「平反」的学者是旅日学人杨启樵博士,后有大陆学者罗尔康;看得出二月河创作雍正的形象,基本上受到前者的影响。)
 康熙共有二十四个儿子,胤祥本来是康熙最疼爱的。他十四岁开始随皇父巡视河工,往后康熙出巡或行猎总带着他;胤祥是陪伴皇父最多的皇子。康熙六次南巡,四次胤祥都有份儿,是去江南次数最多的皇子。可是因废太子之事,胤祥被牵连获罪,在康熙四十九年二月后被圈禁十年,到康熙去世前一年才再出现。
 十三爷被圈禁之事,史籍笔记记载很少,真相难明,甚至提及他被囚的事也几乎找不到。雍正即位后有一次提到十三弟得罪皇父被囚禁,而且在各种史籍纪录当中,有十年胤祥完全没有出现,所以我认为他被圈禁是可靠的事实。
 但胤祥究竟为甚么被圈禁,是像二月河《雍正皇帝》里所说的康熙为了保护他,也为了免他冲动闯祸而影响四皇子吗?高阳先生在《清代的皇帝》一书里推测,康熙在第一次废太子后发现皇长子胤禔与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合谋魇镇太子,胤祥可能是同谋,事发后胤禛把罪名推到胤禔身上,皇长子被贬为庶民并终身被囚;而胤祥要若非案发被捕,就是做了胤禛的代罪羔羊。
 皇长子胤禔事发被囚及贬为庶人是在康熙四十七年十一月九日,而我发现胤祥被圈禁是四十九年二月之后的事。中间的一年多,康熙多次出巡,随驾的皇子中仍有胤祥在内。凭史料重构十三爷,我发现他实在很公正贤良,在背后帮助兄长,也帮了很多人。在雍正朝好几件重大的人事问题上,他都敢于坚持原则向雍正进谏,甚至促使雍正对兄弟友好而起用了几个雍正本来疑心和不喜欢的弟弟。所以,观其言行,这回我与高阳先生的推想有点不一样了。我认为胤祥可能是坚决支持太子,更可能因此向皇父进谏而获罪,这看起来更为合理。
胤祥和雍正早年的关系,虽然没有太多史料可寻,但可以肯定兄弟俩是亲密无间的。雍正在自己的诗文集里提过胤祥幼时由他亲自教授算术。胤祥少胤禛八岁,十四五岁的兄长教导五六岁的幼弟,我们或许可以想象出一幅温馨的画面。胤禛的书法是有名的,兄弟俩经常一起写书法。胤祥十四岁开始经常随驾出巡或行围,很多时胤禛留在京中,即使短暂分别,两兄弟也诗书往还。雍正还把他和十三弟往还的诗收在诗文集中,因而胤祥才有少数诗作留下来。
 雍正当了皇帝,十三爷在背后默默地担负起协助治国的重任。短短八年间,他帮助雍正收拾了康熙留下的财政烂摊子,清理了无数冤案,为雍正筹措了西北用兵的巨额军费,也帮助雍正奠下治国方略,引荐了不少人才,是一位历史上罕见的能臣和功臣。
 雍正前期,十三爷同时掌管九职。他善于理财,总理户部(国家财政)短短几年,减了不少省份的浮税,国库却翻了倍,不但解决了康熙留下国库空乏的危机,并且为雍正筹措调度西北用兵的庞大军费。很多人只知道康、干盛世,其实康熙晚年政务和国库都成了烂摊子,二月河小说的背景非常真实。雍正接位时,国库只存银八百万两,到雍正六年却高达四千多万两(这包括迫令大臣归还国库亏空,无力还债者则抄家,《红楼梦》背景的江宁织造曹家是其中著名例子。)雍正中期打了西北大仗,最后留给乾隆的还有二千多万两库银,为乾隆留下更巩固的基础。胤祥总理刑部解决了数千积案,同时花了很多精力治河,也协助雍正整理最棘手的旗务。
 康熙晚年,经济、军事、浮税、刑狱等均已出现危机,哪一件都极为棘手,并非得到新皇帝倚重信任的人就一定能搞好的。像胤祥能同时治理那么多棘手的国家大事,在历代能臣中实属罕见。雍正甚至连内务、家务,修建养心殿,以至选地建陵等,事无大小,都交十三爷负责。研究雍正帝的著名学者杨启樵博士近年从内务府的《活计档》中发现了新的资料,揭开雍正皇帝的宫廷生活面貌。《活计档》是宫内大小工务每天每项的详细纪录,非常零碎但纪录完整,内中显示十三爷连生活小节也为四哥效劳,例如雍正认为灯饰做得不好,眼镜要工匠修改等等,也是胤祥代为张罗的。
 十三爷生前是雍正身边最得力的红人,也是影响雍正最大的人,我们找不到后人对他的负面评价,显然他没有因为得到皇兄的信任而弄权或者谋取个人权势。获雍正重用宠极一时的年羹尧恃势嚣张,曾经嘲笑十三爷王府虽宏伟,但家里很多事情草率,这正好反映出胤祥公尔忘私,对自己的生活要求不高。一个人的精力时间毕竟有限,他无法照料自己的家务。
 胤祥是雍正治国的骨干,气度和运筹帷幄的能力甚至比雍正为高,这还是胤祥死后雍正自己说出来的。这位家国大总管若非英年早逝,雍正皇朝或许有更大的作为。雍正为人多疑,树敌甚众,性格喜怒无常,在他身边为臣,名副其实伴君如伴虎。在诸王和臣子当中,十六弟庄亲王胤禄、十七弟果亲王胤礼、大学士张廷玉都是雍正的亲信,但雍正毫无保留而真心信任的,其实只有胤祥。
十三爷不但为雍正处理很多事务,且并非是应声附和盲目执行命令,而是经常成功地向雍正进谏。胤祥之能得到雍正的亲近和信任,除了本身的作风、才能和忠心之外,最重要的是他懂得为臣之道,功高而不震主。功高震主永远是为人臣子或下属的大忌,千古如是。历代帝王,即使最有用人之才和量者,对于锋芒太露的大臣也必有所猜忌。小说里雍正夺位成功得力于十三弟的相助,即使这是真的,记载或流传竟然都不留半点痕迹,那也足以证明胤祥懂得低调,韬光养晦。
 雍正对胤祥恩赐甚多,胤祥往往恳辞再三,处处表现得谦卑恭敬,绝不恃宠逞能,这不但让雍正放心,也使别人无从评议。他默默地帮助雍正处理了那么多棘手的家国大事,功劳全让给雍正。雍正初年施行了很多英明政策,如惩治贪污、减免浮税、清理大狱案、治好京畿河患等等,都是十三爷先献策,之后又负责执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胤祥不是低调地在背后辅助雍正,而把建议都拿上朝堂,处处显示他超凡的见识、容人量度和治国能力,雍正是否会诚心接受呢?又是否会感到受威胁而疏远甚至整治他呢?
 很可惜,雍正八年十三爷就病死了。胤祥之死对雍正是极为沉重的打击。为了这个爱弟之死,雍正做了很多破格的事。从雍正皇帝的《起居注》中可以看出,在胤祥去世后的两三个月中,雍正的悲伤激动是不假的,有时甚至到了失控的地步。
 十三爷默默所做的事,还是在他死后的一年间(主要胤祥去世后的两三个月)雍正亲口说出来的。雍正披露自己很多被赞许的德政,背后其实是胤祥的主意。他坦承「今王仙逝矣,若朕仍秘而不宣,则内外臣民隐被王之厚德,而莫知其由是。」雍正甚至说如果自己隐去胤祥之善,何以安心,所以「据天理本良,朕实难于隐秘。」很多事情是只有他和胤祥两人才知道的,以雍正性格之强,又极爱面子,如非由衷,实在没有必要把这些大功劳放到一个已逝世的弟弟身上。雍正还在上谕中说为了没有接受十三弟一些宽大建议,感到追悔,例如提及胤祥执行追讨国库亏空,有人曾抱怨他严苛。雍正说你们怪错人了,严苛的是皇帝本人,十三弟曾苦劝他宽容一点,他没有听。可见胤祥一生行事和忠诚,的确使雍正铭感五内。
 从历史看,为臣者不但应该以胤祥的公忠和清廉为鉴,可能更应学习他那功高不震主的哲学,否则即使有才有心有德,也不一定能有一番作为。在封建皇朝时代,君臣定位,大臣无论如何有才有德,都难以取君位而代之,君主本来就没有理由妒忌和压制能臣,可是功高震主往往使不少国家柱石悲惨收场。这是历史极大的讽刺,却又是铁一般的事实,我们或许只能用人性来解释;雍正是常人,胤祥是不平凡的人。以前尚且如此,今天我们已经没有君君臣臣的制度,上司下属的位置随时会因人和才能而逆位,遇到小气的上司,功高震主之忌可能就比雍正时代还甚哩!
 像十三爷这样忠、廉、孝、直的一位能臣,实在让人从心底敬服景仰


转载自稽古右文

[ 本帖最后由 dafeitu 于 3-10 13:43 编辑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3:5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雍正一共给十三生前死后写过十首诗,偶总算录完了。感觉还是歌功颂德的成分居多,不过小四也只能歌功颂德,总不能在御制诗文集里不停的我和某某人感情怎么怎么好,那不成顺治对董妃了么。其实后面三首还是挺平淡中见真情的。

赐怡亲王

天上根盘若木枝,朝阳辉映日纷披。葵星北拱输丹禁,棣萼春荣护赤墀。干济有才频入告,职司无缺亦书思。忠勤佐就升平业,长保勋名奕世垂。

赐怡亲王

勤政搂头花萼芳,亲贤心膂藉匡襄。忠诚谨慎谟遒著,公正廉明誉望张。经理度支需赞画,筹咨水土奏丰穰。年年景福由天赐,长秉丹忠达九阊。

赐怡亲王

皇皇藩服,唯德是荣。眷言贤王,谟献光明。夙夜小心,以忠以诚,弼予一人,庶绩用诚。嘉咨翼赞,朱邸斯营。上栋下宇,永且安宁。有策其基,又壮其楹。奕世承之,长卫帝京。庆既令居,式昭颂声。

(感觉十三在雍正年间是不是搬过一次家或是大装修过一次房子呀,这首诗像是贺乔迁的。雍正不是有说“每逢王生辰或是邸第迁移之际……”么)

如意歌赐怡亲王


彩云冉冉鸾鹤翩,鸾鹤背驭双神仙。南极西池环佩联。双双同庆帝胄贤。手执如意来当前,篆刻蝌蚪黄金填。晶莹上下星文缠,瑶台此日喜气偏。朗朗更听仙语传,唱随和老如和弦。既指山海为岁年,复言日月同团圆。煌煌带励眷便便,子孙永保福且绵。予因仙语嘉喜骈,为尔歌只如意篇。

(这首诗感觉像雍正做了一个梦,梦见一群神仙祝福十三,醒来之后有感而发,这是雍正七年所做,不知道是否当时十三已经患病,小四表达对他的祝福而写的)

哭怡贤亲王二首

其一

宗室屏藩重,朝端柱石崇。持身为正直,应物本虚公。青史经天略,丹心贯日忠。衔哀为作诔,难与述丰功。

其二

穗帐陈筵日,云骈载道时。悲深万民泪,痛失百僚师。献替犹如昨,仪容俨在斯。可怜风雨急,花萼损连枝。

怡贤亲王挽诗三十韵

天锡亲贤笃本枝,唯王德业赞纯熙。功存廊庙寰宇仰,道冠宗藩百辟仪。少日温恭承圣眷,髫龄孝谨荷恩慈。问安每候龙楼启,护跸常随豹尾驰。圭璧精神昭粹质,凤麟苞彩擅英姿。自然才艺该文武,卓尔端宁绝党私。三纪无惭臣子道,八年攸赖股肱咨。溯从大统祗承日,历想嘉遒翊辅时。佐理万机安亿兆,综厘庶政挈纲维。度支式定邦财裕,水利工与浩泽施。减赋蠲逋勤布算,栉风沐雨劝镃基。于流通处成膏壤,田垄开时养稻粢。九品抡才分玉石,六韬训士纵熊罴。霜威秋肃明条教,恺泽春温擅抚绥。万里边防襄庙算,两军输挽佐筹咨。任兼宫府仔艰巨,理析毫厘辨等差,伟绩固难更仆数,清标更击长久思。挥谦不恃金枝贵,精白匪求黼座知。乐善荐贤时叠叠,奉公体国日孜孜。宽仁恤下孚群望,廉洁居心凛自持。八字褒宠皆实行,四时赐赉必晴曦。庆流正喜天人合,善积还期福禄宜。岂意赓扬方际盛,忽惊寝疾永睽离。鞠躬遑恤身前计,矢志空余没后悲。犹忆恳请辞吉地,敬循薄葬守遗规。公卿徒步随旌仗,老樨扶观泣路歧。赠谥载光崇德典,加坛还树册勋碑。明祀配享千秋重,素服衔哀浃月期。纵极宠荣颁礼数,难酬懿美罄言词。应知灵爽归仙籍,留得鸿名万古垂。

年华迅速,倏值端阳。箱贡冰纨,案角陈黍,于颁赐诸王大臣之际,念及吾弟怡贤亲王仙逝已周一载,不禁凄然涕下,援笔写此

韶光荏苒暗中迁,开到榴花又一年。节届香蒲陈似旧,贡来细葛赐谁先。检文悲览贤臣颂,搦管慵裁棣萼篇。伟绩殊勋无可答,为营佳兆表新阡。

(棣萼篇:《诗经·小雅·常棣》,歌颂兄弟和睦之诗。感觉这首诗里充满了平凡和深沉的伤感,融于生活的一点一滴,感觉小四是越不想想这些事情,越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所以即使“搦管慵裁棣萼篇”,却依然要“检文悲览贤臣颂”。真是个自虐倾向很严重的人,呵呵。还有哦,他把报答十三的方法都寄托在营建园寝上了,怪不得把怡贤亲王园寝搞得那么豪华。)

端阳前一日为吾弟怡贤亲王二周之辰,每一回思辄伤怀抱。作五言律志感

诘朝端午节,再命罢称觞。岁月如流迈,容仪何日忘。安邦思柱石,觅句梦池塘。物候频增感,情随彩缕长。

(雍正隔了两年,还为纪念十三在端午节“诘朝端午节,再命罢称觞。”真让人感叹他的隐藏在内心的怅然的记忆力。我想这时候要是他不说出来,大臣们恐怕已经不知道为什么不贺端午了吧)

壬子岁九月七日,吾弟怡贤亲王定于水东村。朕念手足至宜,兼以辅弼忠勤,献替忠款,抚今忆昔,情不能已。因亲临奠送,稍申积痛。夫神游于天,魄藏于地,亘古迄今理之常有。但以吾弟之亲贤,为国家之柱石,幽冥异路,于兹永别。当深秋草木黄落之际,朕心何胜凄怆。爰赋此诗以写怀

西风瑟瑟草离离,惨对灵筵奠酒卮。荆树凋残惊日晚,雁群零落如云悲。邈焉不返游仙梦,行矣休歌薤露词。此际亲临无限痛,九泉英爽料应知。

转载自稽古右文

[ 本帖最后由 dafeitu 于 3-10 13:43 编辑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4: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爱新觉罗.允祥
中历生卒: 康熙二十五年年十月初一辰时(丙寅乙亥壬子甲辰)——雍正八年五月初四午时(庚戌辛巳壬寅丙午)
公历生卒: 1686年11月16日7点9点——1730年6月18日11点至13点
生肖:虎
星区:天蝎三
异名及出处:
[初名]胤祥: 清史馆传稿 ,7310号
[号]青山: 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 ,下册 ,802
[号]朝阳居士 : 御选语录 ,卷十二
[室名]安乐堂: 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 ,下册 ,802
[室名]与善堂: 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 ,下册 ,802
[室名]交辉园: 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 ,下册 ,802;
[别称]怡贤亲王: 清史馆传稿 ,7310号;
籍贯: 满洲正蓝旗
职衔:
[别称]和硕怡亲王[怡亲王] 康熙61年
总理户部三库事务 康熙61年——雍正?年
总理户部事务 雍正1年——雍正?年
军机大臣 雍正7年——雍正8年
谥号:
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怡贤亲王
著作:
《交辉园遗稿》(雍正辑)、《交辉园遗稿续刊》

雍正帝把胤祥的功绩和品行概括为八个字,即忠、敬、诚、直、勤、慎、廉、明。(谥号里的字)亲自把这八个字书写匾额赐给胤祥。胤禛还对这八个字一一作了解释:

        胤祥的忠,是“公而忘私,视国事如家事,处处妥帖,能代朕劳,不烦朕心”。

  胤祥的敬,是“小心兢业,无纤毫怠忽”。

  胤祥的诚,是“精白一心,无欺无伪”。

  胤祥的直,是“直言无隐,表里如一”。

  胤祥的勤,是“黾勉奉公,夙夜匪懈”。

  胤祥的慎,是“一举未尝放逸,一语未尝宣漏”。

  胤祥的廉,是“清洁之操,一尘不染”。

  胤祥的明,是“见理透彻,莅事精详,利弊周知,贤愚立辨”。

  雍正帝说,在廷臣之中,做到“忠勤慎明”的不乏其人,而具备“敬诚直廉”的则很少,要众臣向他效法。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4: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雍正与怡亲王允祥



吴玉清

《清史研究》1993年第一期(总第九期)     页99-103

  雍正怡亲王允祥既是兄弟。又是君臣。雍正即位后,对允祥的荣宠自始至终有增无减。允祥死后,雍正对他及其家属的脊遇也很少见,使他“生荣死哀”。雍正兄弟众多,为何对允祥如此厚爱呢?

一、储位之争,诸兄弟为政敌,唯有允祥是他的诚挚兄弟。




  康熙有子三十五人,长大成人者二十人。次子允礽,乃孝诚仁皇后【桐桐注:初谥仁孝皇后】所生,康熙十四年(1675),二十二岁的康熙帝立不满两岁的允礽为太子。从此,允礽得到与众兄弟不同的特殊待遇,其地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允礽长大成人后,权势欲望不断增长,侵犯和威胁着康熙的皇权。特别是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康熙帝巡幸塞外命太子允礽、长于允褆、十三子允祥等扈从。这次允礽的表现使康熙感到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他对大臣说;“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1)遂于九月回京的路上,迫不及待地宣布将太子废斥。从而引起激烈的储位之争。在朝大臣也被卷了进去。众皇子为争储位,各树私人,结成朋党,互相倾轧,使康熙十分恼火,促使他对允礽的复立复废。储位空缺,诸皇子争夺不休。其中皇八子允禩势力最强,他得到众大臣的保荐,又有皇九子允禟、皇十子允礻我、皇十四子允禵为其死党。当允禩的用心被康熙揭穿,继嗣无望时,允禵得到康熙的重用,大有继嗣的可能。

  至于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当然不会坐失良机。不过,他的手段更隐蔽,更高明。表现出与世无争的样子。干方百计取得康熙对他的好感。在众多的兄弟中,他自成一派,与其他兄弟若即若离,即使他的同母弟,也与他不亲,与允禩结为死党。唯有皇十三子允祥与之亲近。

  允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十月初—日,他“生秉粹质,至性过人”。懂事后。“祗服慈训,先意承志,靡不周悉”(2)深得康熙宠爱。自康熙二十七年(1698)允祥十三岁起,至四十七年(1708),康熙每逢出巡,必带上允祥,“恩宠优渥”。但在第一次废太子时,允祥受牵连曾被“圈禁”(3)。从此失宠于康熙,终康熙之世,既无重用,也没有受封。但不管得宠,还是失宠,允祥都安分守己,“忠孝纯挚”(4)。在众皇子的争储斗争中,他“孤介自持”(5),井末参予。

  允祥小胤禛八岁,他俩虽非同母所生,但从小侍奉康熙,朝夕相处,彼此亲近。稍长,胤禛奉命教允祥算学,“日事讨论”。每逢塞外扈从,兄弟俩“形形相依”(6)。众兄弟集会赋诗,允祥常把自己的诗作向胤禛请教。后允祥因太子事牵连失宠,康熙不象原来那样每次出巡都带上允祥。有时胤禛单独扈从,允祥便以诗相赠。胤禛为之收藏,共计三十二首。后来雍正把这三十二首诗收在自己的诗集后面,“以传永久”。雍正在允祥死后的三周年忌日,亲制祭文【桐桐注,祭文原文见下帖:http://www.xihai.com/bin/x.cgi?f ... iang&postuid=45】,在谈到这段情景时,说:“贤弟克尽恭兄之道,朕兄深驾友弟之情”(7)。表现了兄弟手足情谊。

二、胤禛即帝位,重用允祥。允祥颇有见识相才干,忠心耿耿,克尽职守,多有建树。

  争储结果,胤禛获得帝位,即雍正帝。雍正自料不会高枕无忧,那些政敌决不会善罢甘休。必然要继续进行较量。因此,允祥就成为他最信任的弟弟,命他为总理事务大臣,封怡亲王,同时被任命总理大臣的还有允禩,大学士马齐,隆科多。允禩才智为其他兄弟之首,雍正为了分化他的集团,特予笼络以观后效。马齐是支持允禩为太子的大臣首领,因他是老臣,在朝中有威望。后来雍正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辅政之初,阿其那(指允禩)包藏祸心,扰乱国是,隆科多作威作福,招势揽权。实赖王(指允祥)一人挺然独立于其中,镇静刚方之气,俾奸宄不得肆其志。”(8)允祥对巩固和加强雍正的皇位起了重要的作用。雍正更加宠信允祥。



  允祥除担任总理事务大臣外,还奉命领户部,管理三库事,负责钱粮的清查,主管钱粮奏销的会考府事务。雍正把朝政大权都交给了允祥。康熙朝后期,吏治废弛,百弊丛生,官吏贪污,“库帑亏空,日不暇给”(9)。从各省到州县官吏,或因上级勒索,或因中饱私囊,或因功挪用,造成地方仓储严重亏空。朝廷户部官吏贪贿徇庇,而在收支中又日益增加各种各目的额外费用,即所谓的浮费。经费浩繁,帐目繁杂,管理混乱,蠹弊丛集。户部银库经允祥查出亏空竟达二百五十余万两之多。允祥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整顿。他清除积弊,堵塞漏洞,稽核精密,严格收支出纳制度。由于允祥的精心管理,再加上他为官清廉,因此各部门不敢虚报冒领,各省也不敢心存侥幸,大多数能于春秋两季按数拨解钱粮。于是,浮费大减,岁入增加,库储丰裕。故雍正年间的国库是清朝历代最富足的时期。



  在国库充足的条件下,雍正三年(1725),允祥奏请酌减江南苏松浮粮。所谓浮粮,即指粮赋过重的部分。江南的苏州府、松江府,浙江的嘉兴与湖州,粮赋过重,始于明初。洪武时,四府人民因固守此地,平定之后,朱元璋籍没诸富民之田为官田,按私租为税额。明朝二百余年减复不一。清朝按明例征收,康熙时曾几次命廷臣议减,都因条件不足,意见不一而止。此时财政充裕,雍正当然乐意市恩,准岁减江南正额苏州府三十万两,松江府十五万两。浙江的嘉兴、湖州,江西的南昌,共减十六万两。(10)通计岁减六十一万两。此外,对各省又依次轮流蠲免当年粮赋,合计数百万两。(11)民间负担从而得到减轻。



  是时,直隶水系庞杂,多有水涝灾害。雍正三年,直隶遭水灾。十二月,允祥奉命总理京畿营田水利事务。允祥与大学士朱轼不辞辛苦,不避风寒,经过一冬春的实地勘查,从疏通河道,筑堤置闸,开引河,开挖入海直河,到区域田土疆界,开挖沟渠,他都详细规划,制成水利图进呈。雍正看了非常高兴,称赞允祥等“于直隶地方东西南三面数千里之广,俱身履其地,不殚烦劳,凡巨川细流,莫不究源竟委,相度周详。且因地制宜,准今酌古,曲意筹画,以期有益于民生。”(12)经奏准,设立了营田水利府,将直隶诸河分为四局管辖。允祥亲临指导,修河造田,辟荒地数千里,募民耕种。还聘请南方农民教种水稻。一年初见成效,数年之后,使京畿灾荒洼涝地区,变成了千里良田。水灾相对减少。雍正五年(1727),直隶水稻丰收,北方民间不习惯吃稻米,允祥奏请政府拨款按价收买,以鼓励农民种水稻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允祥还注意了解全国各地的情况,当他得知“江南水道,自河淮而外,多致浅塞。”(13)每到雨季,河水泛滥成灾,他又奏请修复江南水利,虽未能亲自前往,他依据属下水利人员提供的资料,指导规划,也收到了可喜的成效,东南数十州县河流疏畅,获灌溉之利。



  雍正赠允祥的诗中有这样一句:“经理度支需赞画,畴咨水土奏丰穰。”(14)写的确实是实情。雍正朝前期,允祥以主要精力整顿财政和发展生产,成效显著。为雍正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提供了物质条件。



  雍正为了对准噶尔用兵,于雍正七年(1929)六月,设立军需房(即军机处的前身),命允祥主其事,允祥参予了作战规划,他对路程得远近,山川得险易了如指掌。更重要得是他及时有效地保证了转运军事供应,而数以千计地军需,概出于国库,没有向民间另行摊派。允祥不仅理财有方,而且调度得宜(15)。



  在封建社会里,一些昏官酷吏理讼折狱往往以刑取供,以供定罪,草菅人命。允祥奉命承审大狱数十件,从未对一人用刑,而诸案审清。他反对刑讯逼供,注意研究案情,以情理折服。他曾奏言:“听讼之道,以诸词色以察情伪,设诚以待之,据理以折之,未有不得其实的。”只有对最狡猾的重犯,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不得已而用刑。“若概用刑求,三木之下,何求不得,此冤抑之所以难伸也。”(16)雍正称赞他的话是“仁人之言”,命各省有司将此言科成木榜堂署,时时省览。



  允祥还承办了大量繁杂事务。他处事周密,勤勉不怠,雍正对他极其信任,故委任他的实也多,如管领汉侍卫,督领圆明园八旗守卫禁兵,养心殿监理制造,诸王子事务,雍正旧邸事务,选择雍正陵址等均交给允祥经营。允祥竭尽全力,事必躬亲,克尽臣弟之道。雍正夸他办过的实情:“无不精祥妥协,符合朕心。”(17)



  允祥又是雍正与封疆大吏及地方官之间的联系人,雍正的忠实代理人。雍正不许官僚结党,私下交往过多,就有被认为结党的嫌疑,但允祥除外。雍正为了牢固地控制封疆大吏及地方官,一人难以作到,于是特命一些人与允祥联系。如他在河道总督齐苏勒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地奏折上写道:知道“尔与王无交接”,今令你同他交往,“不必疑虑,可于奏折之便,时通音问亲近之。保于尔有益无损也。”(18)为了拆散直隶总督李维钧与年羹尧地关系,在李维钧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地奏折上密谕:“诸王大臣中秉公为国家爱惜人才者,惟怡亲王一人。卿倘有不便达朕琐屑之隐情,怡亲王尽能照拂,并可为卿周全,卿何不乐为此不但干系之坦途耶。”(19)在江宁制造曹頫\的请安折上写道:“你是奉旨交与怡亲王转奏你的事的,诸事听王子教导而行。”(20)允祥也主动关心属下,与他们交往。四川重庆总兵任国荣在他的八年七月十二日的奏折上写道:他于雍正五年二月赴新任,行至卢沟桥,适逢允祥回京,允祥把他“传至行台,赏以克食,又赏盘费银二百两。嘱臣莫谢亦莫奏,惟谆谆勖臣勉力做好官,报效皇上等语。”(21)允祥在这类交往中,与对方商谈政事,了解他们的情况,疏通臣下与皇帝的感情,为雍正分心效力。

三、在用人行政方面,允祥及时提出自己的建议,辅佐雍正。



    雍正继位之初,他原以为皇十七子允礼是允禩党人,差他去守陵寝。允祥对雍止说:允礼“居心端方,乃忠君亲上深明大义之人”,极力保荐。雍正听取了他的意见。封允礼为兴郡王,命管理藩院事。后来雍正称赞允礼“和平历练,临事通达。”(22)雍正六年(1728)晋果亲王。七年命管工部班。八年,总理户部三库事。后又授宗令、管户部,办理苗疆事务,成为显赫的亲王大臣。允样还以[s:119]李卫而被雍正感念在怀。雍正很欣赏李卫“勇敢任事”,屡加擢用,官至浙江总督。

    雍正初年,青海叛乱。雍正用年羹尧领兵进剿。隆科多以私怨年羹尧之故。百计阻挠军事计划。允祥向雍正力谏:“此番军旅之事,既已委任年羹尧,应听其得尽专阃之道,方能寻奏肤功”雍正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从中掣肘,青海迅速告捷(23)。

    雍正为了改变康熙晚年吏治腐败的严重局面,以“猛严”治政,用以惩治种种弊端。如追亏空一事(库帑亏空是康熙朝的多年积累,“年久数多,典守者众”)被触动的人很多,株连太广,引起很多菲仪。允祥也觉得过于严刻,于是婉转地向雍正提出:“皇上用法稍觉严厉。”雍正回答他:“人心玩愒已久,百弊丛生,此时若不惩创,将来无所底止”。(24)雍正当时拒绝了允祥的意见,但把他的忠告记在心里,当吏治好转时,雍正作了许多宽免,保全些官吏。【桐桐注,详情请参看下帖:http://www.xihai.com/bin/x.cgi?f ... iang&postuid=29】雍正称赞允祥:“有关吏治民生之利弊,有闻必奏,每语必详。”并为国家保护和培养人才。




    乾隆时哲学家,皈依佛教的居士彭绍升写了一首诗歌颂允祥,诗曰:“皎日照清秋,天高百物肃。卿云扬其华,代天调玉烛。播谷复明刑,洵美麟之足。悬榜照官衙,毋使穷黎哭。”(25)

    四、雍正对允祥荣宠有加,而允祥谦恭谨慎,安分自处。



    允祥以谦抑为怀,从不夸耀己功。雍正每有嘉奖,他都诚惶诚恐,力辞不受。雍正元年(1723)十一月,雍正按康熙时分封之例,赐允祥二十三万两,允祥辞谢不受。雍正勉谕再三,仅受十三万两。又按裕亲王之例,令支官物六年,允祥又辞。三年三月,以总理事务之功,加封其一子为郡王,他又坚辞不受。八月,命加俸银一万两,辞之不允,“则封识所赐而藏之”(26)。七年十一月,又命增加仪仗一倍,允祥以逾礼辞,不受。同年,以选择雍正陵址之功,赐予中吉之地,允祥奏曰:“此等吉壤.必有大福者乃足当之。若臣冒昧得此,不惟不能蒙福子孙,必罹涡殃。”(27)固辞。自选平善之地以请。

    允祥一生节俭,不以地位隆崇而奢华。雍正说他在康熙时“敬谨持身,廉洁立品,……其安分自守,家计空乏。”(28)后成为显赫的亲王大臣,依然如故。雍正二年十一月,年羹尧对李维钧说:怡亲王第宅外观宏广(敞),而内草率不堪,矫情违意,其志可见“(29)年羹尧是妒忌允祥的地位而产生对他的不满。但从他的谈话中,反映了允祥的俭朴。允祥在为雍正选择陵址的过程中,“往来审视”费尽辛苦,他怕烦扰百姓.“常至昏夜始进一餐”(30)。在他病重时,对身后之事一一指示。他按照《会典》绘制了坟茔图—幅,告诉家属,修建他的坟茔、以图为淮,不得稍逾。“身后殡殓,只用常服,一切金玉珠宝之用,概不可用。”(31)

    四年(1726)七月,雍正亲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字匾额赐允祥。并解释说:“怡亲王公而忘私,视国家如家事,处处妥贴,能代朕劳,不烦朕心”,是其忠;“小心兢业,无纤毫怠忽”,是其敬;“精白一心,无欺无伪”,是其诚;“直言无隐,表里如一”,是其直;,“黾勉奉公,夙夜匪懈”,是其勤;“一举未尝放逸,一语未尝渲漏”,是其慎;“清洁之操,一尘不染”,是其廉;“理透彻,莅事精祥,得弊周知,恩愚立辨”,是其明。他对廷臣说:“朕观尔等在朝臣比,于忠勤慎明四字,尚多有之。若诚敬直廉,朕则未能轻许。”(32)要求他们以允样为榜样。

    允祥病后,雍正对他“医祷备至”。雍正“每欲亲往临视”,允祥都再三恳辞。为了宽慰雍正,“旬月间必力疾入见”(33)。雍正八年(1730)五月初四日,允祥病故。当时雍正也在病中,他悲痛不已,亲临祭奠。在他深切的悼念中,充满了怀念与感激之情,他说:“王实能佐朕治安天下,朕实赖王翼赞升平”(34),“白古以来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35)。雍正超出常例,特为允祥素服一月,在朝官员也不例外。康熙诸子初以胤字排行,雍正即位后,为避胤禛名讳,改甩为允【桐桐注,定下允字是出自胤禩之意】。雍正为了表示对允祥的怀念,谕令恢复原名胤祥。赐谥曰贤,令配享太庙。雍正觉得还不够,他用自己的藩邸积蓄,为允祥修建陵园。【桐桐注,雍正对胤祥的特恩还远不止于此,比如令各省总督、巡抚等均曾受怡亲王的教诲,感戴其恩德的人,若欲前来拜诣王灵,著派官员,或派弟子前来吊唁。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允祥有五子【桐桐注:胤祥有九子,这里指的是序齿的儿子】:长于弘昌、次子弘暾、三子弘皎、四子弘昑、五子弘晓。弘暾初册为世子,与弘昑皆早殁。暾死后,其所聘未婚妻傅察氏年仅十七,恸哭截发至王府,恳求持服守制。允祥以其未婚,不忍误其终身,未允。遂于母家持服守节,立志不再嫁人。及允祥死,又持服上门哀请。雍正命王妃纳为子妇,弘暾身后典礼,视其贝勒,从亲侄中选一人为嗣,袭封贝勒,令傅察氏抚养,“以旌节孝”。弘昌封贝子,弘皎封宁郡王,弘晓袭封怡亲王。雍正谕令:“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36)【桐桐注,其实雍正元年雍正就定下怡亲王的王位世代承袭永勿更动,只不过允祥死后再次重申了而已,详情请参见: 雍正元年“谕怡亲王允祥忠诚宣勤其王位著世代承袭永勿更动”、 谕著将怡贤亲王之子干珠耳袭封怡亲王,弘皎封为郡王世袭罔替·雍正八年十月初二日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乾隆帝在制订清初以军功封授的王爵“世袭罔替”之制时,说:“此外,如怡贤亲王公忠体国,经皇考(指雍正)特恩有世袭罔替之旨,亦应遵守勿替。”(37)使之成为特恩世袭罔替的开端。

    由于允祥做过一些有益于百姓的事,如兴修水利,减轻粮赋等,故死后,民间十五省请求为他建祠堂,雍正特准奉天、直隶、江南、浙江修造。京西白家疃是允祥生前最有影响的地方,他“尝因田猎,往来于此。”此地“泉甘木茂”,允祥喜欢这里的风土民情,在此修建了“别苑”“以为憩息之所”。每有余暇,与当地百姓“话农桑课耕织”(38)。允祥对雍正说:“白家疃一带居民,忠厚善良,深指感激朝廷养育之恩。(39)”雍正初年,他曾在白家疃附近兴修水利。允祥死后,白家疃一带乡民感念允祥遗恩,愿自备资金,呈请建祠。雍正特拨内帑,将允祥别苑改建祠堂,于雍正十年六月建成,名贤王祠。雍正把白家疃一带十个村庄二百九十八户的地丁银“永远蠲免”,又把附近“入官田土,三十余顷”,作为祠堂“祭田”,按人口“酌量多寡,派拨地亩,另其世世管业。”(40)

    综上所述,允祥克尽臣弟之道,鞠躬尽瘁,在雍正朝前期起了重要作用。雍正说他是“柱石贤弟”。特别是允祥不居功,以谦抑为怀,故能始终得到雍正的信任,保持荣宠不衰,“为天潢懿亲振古未有之宠”(41)。

―――――――――――

(1)《康熙实录》卷234,第336页。

(2)(15)(33)(34)张廷玉:《和硕怡贤亲王行状》。

(3)弘旺:《皇清通志纲要》卷四下,其中记载: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圈禁”。

(4)(10)(11)(13)(26)《八旗通志》初集,卷134,《和硕怡贤亲王胤祥》。

(5)雍正《朱批谕旨》第一函第五册,李维钧条,雍正元年十一月初九日。

(6)(7)《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二十。

(8)(17)(22)(23)《上谕内阁》雍正八年五月初九日。

(9)昭梿:《啸亭杂录》卷一,第9页。

(12)《上谕内阁》雍正四年四月十四日。

(14)《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28。《赐怡亲王》。

(16)《上谕内阁》雍正八年六月二十九日。《清朝野史大观》(一),第28页。

(18)雍正《朱批谕旨》第一函第五册,齐苏勒条,雍正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19)雍正《朱批谕旨》第一函第五册,李维钧条,雍正二年十一月十三日。

(20)《曹家史料》第165页。

(21)《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18册,任国荣条,雍正八年七月十二日。

(24)《上谕内阁》,雍正八年五月十九日。

(25)彭绍升:《测海集》卷二,《思贤咏·和硕怡贤亲王》

(27)(30)《上谕内阁》雍正八年五月十九日。

(28)《上谕内阁》雍正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29)《永宪录》卷三,第196页。

(31)《上谕内阁》雍正八年六月二十四日。

(32)《上谕内阁》雍正八年七月二十一日。

(35)《上谕内阁》雍正八年五月初七日。

(37)《乾隆实录》卷97,第298页。

(38)《敕建白家疃和硕怡贤亲王祠碑记》。

(39)《上谕内阁》雍正八年六月初七日。

(40)《敕建白家疃和硕怡贤亲王祠碑记》。《东华录》雍正朝,卷16,雍正八年六月。

(41)《清朝野史大观》(一),第29页。


转载自稽古右文 作者洗桐女史

[ 本帖最后由 dafeitu 于 3-10 13:44 编辑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4:0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说清朝十二王   作者:刘小萌   出版社:中华书局
胤祥出生在一个人口众多的特殊家庭。他的父亲康熙帝玄烨,因早婚、早育、多后妃,生养了众多子女。
  在清朝皇帝中,玄烨的后妃人数是最多的,与玄烨同葬景陵的一共55位,其中皇后4人,皇贵妃3人,贵妃1人,妃11人,嫔8人,贵人10人,常在9人,答应9人。需要说明的是,玄烨生前册封的后妃,只有皇后3人,贵妃2人,妃11人,嫔5人,贵人11人,常在14人,答应9  
人。他死后因雍正、乾隆二朝对其妃嫔又有追封,才出现后妃品级不同的现象。

  这就是说,胤祥的生母、嫡母、庶母加在一起有55位以上。一个皇子有这么多的母亲,不仅在清朝,即便是在中国历史上大概也是屈指可数了。

  何况,他的兄弟姐妹也多得惊人。玄烨12岁(周岁11岁)大婚,两年后(1667)即14岁第一个孩子出生,至65岁最后一个孩子出生,玄烨前后一共生有55个子女。胤祥曾有过54个兄弟姐妹,这又是一个奇迹。

  在康熙帝的众多后妃中,胤祥的生母章佳氏并不据有显赫的位置。她出身一般,是满洲镶黄旗参领海宽的女儿。初入宫,册封妃。她于康熙二十五年生皇十三子胤祥,二十六年生皇十三女,三十年生皇十五女。在四年零两个月内,连续生了三个孩子。这在玄烨中年以后的嫔妃中再无二例,说明她一度很受皇帝的宠幸。但是,她享寿不长,康熙三十八年(1699)去世。这时,她的儿女尚幼,胤祥14岁,皇十三女13岁,十五女9岁。估计章佳氏本人死时也还年轻。章佳氏死后,玄烨降谕礼部:“妃张雅氏(章佳氏)性行温良,克娴内则,久侍宫闱,敬慎素著。今以疾逝,深为轸(zhěn) 悼,其谥为敏妃。”

  幼年丧母,胤祥和两个妹妹只好由其他嫔妃代为抚养。据说,抚养胤祥的是德妃乌雅氏,即后来继承皇位的雍正帝胤禛的母亲。这种阴错阳差的安排,早早就把他与胤禛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两兄弟自幼晨夕聚处,感情深笃,胤禛奉命教胤祥算学,日事讨论。每逢塞外扈从,也形影相依。兄弟相聚,宴集唱和,弟有所作,每就正于兄;兄扈从塞外,弟也间或有句相赠。胤禛长胤祥8岁。这种密切的手足之情,伴随他们终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而胤祥人生的得与失,喜与悲,荣与损,起与落,又无不以此种关系来贯穿。

  在清朝皇室中,皇子皇女幼殇的比例很高,康熙帝玄烨的子女也不例外。他的55个子女内,长大成人的只有28人。55位子女的平均寿命,只有26?95岁。胤祥的两个胞妹虽长大成人,也都寿命不永。他的大妹妹(皇十三女)20岁受封为和硕温宪公主,远嫁蒙古翁牛特部博尔济吉特氏杜凌郡王仓津,三年后因难产死去,时年23岁。他的小妹妹(皇十五女)18岁时受封和硕敦恪公主,下嫁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多尔济,一年后去世,年仅19岁。这样,两个与胤祥血缘最近的亲人就过早离世了。

  胤祥6岁开始在皇宫内就学读书。学习内容包括满汉文化,儒家经典,以及书法绘画。他的师傅法海,是康熙帝玄烨的舅舅佟国纲的第二子,换句话说,法海是玄烨的表弟,也即胤祥的表叔。法海是当时满洲人中不可多得的博学硕儒。他23岁考中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又奉命在南书房行走,成为玄烨身边的文学词臣。康熙三十七年(1698),玄烨选派他在懋勤殿辅导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祯(雍正继位后改为允)。胤祯是胤禛胞弟,胤祥与胤祯一同就学,同样反映了他与胤禛的特殊关系。这时,胤祥13岁,胤祯11岁。他们在法海门下一学就是10年,两兄弟后来才学俱佳,与法海执教有很大关系。

  胤祥幼时很得父皇宠爱。13岁时,胤祥第一次离开京城,随父皇玄烨前往谒陵。此后,玄烨经常带他四出巡幸。玄烨一生先后六次南巡,在诸皇子中,随行次数最多的,就是胤祥。玄烨第三、四、五、六次南巡,他都参与其间。他还随同玄烨巡幸过京畿、陕西西安、山西五台山,或往塞外避暑围猎。这说明,他在青少年时代,曾深得父皇的宠爱。

  玄烨有那么多皇子,众皇子对他犹如群星拱月,为什么却对胤祥偏爱?

  第一,他自幼温文尔雅,在父亲面前显得很乖巧。《钦定八旗通志》记载:胤祥“幼偕诸王侍圣祖于宫廷。尝随行,以稚弱未能前视,圣祖过,寻履迹伏地嗅之,其孺慕诚切如此”。大意是说,胤祥幼时与诸兄一起侍从皇父于宫廷,因年龄小、个子矮,他几乎看不见在众人簇拥下一晃而过的父亲。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孝敬和仰慕,他不禁爬在父亲刚刚留下的脚印上一个劲地闻起来。这个记载或者有所夸大,但印证胤祥一生的行止,和他死后被追谥为“贤”来看,他在为人之道上,无论是对父母、对兄长、对臣民,都很符合儒家传统推崇的典范。

第二,他经过系统教育,加上本人的勤奋努力,才华横溢。能文能诗,书画俱佳。康熙四十一年(1702),玄烨南巡,皇太子胤礽、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随驾。某日,玄烨在行宫召集大臣和皇子们研习书法。玄烨一时兴起,谈起自己习练书法的体会:“学书须临古人法帖,其用笔时轻重疏密,或疾或徐,各有体势。

  宫中古法帖甚多,朕皆临阅。”说罢,他意犹未尽,又亲书大字对联当场展示。随即,  
他邀请众人观赏皇四胤禛和皇十三子胤祥书写的对联,据说,诸臣环视,“无不欢跃钦服”。如此惊叹的举动,自然有阿谀逢迎的成分,但两位皇子擅长书法确是事实。这一年,胤祥17岁,已学习书法多年,如果不是心里有底,玄烨又怎么会让他同皇兄一起当场献技呢?

  胤祥随从父皇巡幸各地,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他往往把内心感受即兴写成诗篇。他的诗清新隽永,很有意境。如《恭读御制耕织图诗敬成二律》:

  历历三时况,如陈七月篇。

  秋云青甸里,春雨绿畴边。

  圣政先无逸,皇心重有年。

  孜孜宵旰意,总向画图传。

  玉帛梯航远,山龙绘绣工。

  岂知寒女事,犹入睿吟中。

  勤俭昭淳俗,劳思爱古风。

  垂裳开至治,衣被万民同。

  在诗中,他刻画了农村田园诗的秀色,歌颂了父皇贤明的治理,同时流露出对百姓生计的关切。

  第三,他继承了满洲人的传统技艺,骑马射箭样样精通。有记载提到,他“精于骑射,发必命中”。有一次出巡狩猎,一只猛虎突出林间,他神色不动,手持利刃向前刺之。见者无不佩服他的神勇。

  胤祥出生时,父亲给他取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依据的是《礼记·中庸》中的“国家将兴,

  必有祯祥”,给他取名胤祥,给他的弟弟(皇十四子)取名胤祯。然而,祝福归祝福,亦如出生在普通百姓家的子弟一样,胤祥的人生道路也充满了扑朔迷离的变数。

  康熙帝晚年,对胤祥的态度发生显著变化。变化的标志,则是册封问题。玄烨共有35子,其中15子早殇,1子出继,尚有19子。玄烨生前,曾两次册封诸皇子。第一次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皇长子胤禔封为直郡王,皇三子胤祉封为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六子胤祚早卒)封为贝勒。第二次册封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玄烨在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同时,将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晋封为亲王,皇七子胤祐和皇十子胤(é)封为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祯封为贝子。第一次分封时,胤祥13岁,还不够册封的资格。问题是第二次册封时,胤祥已24岁,连比他小2岁的胤祯都受到册封,他却依旧两手空空。这确实是一个反常现象。

  对皇子来说,受封绝不意味只是尊号的授予,至少还有四项好处:第一,独立门户,即迁出紫禁城,住在皇父赐给的府第;第二,分出时各给钱粮银23万两(犹如安家费);第三,以六年为期,由大内支给一定官物(包括食用什物),以便向新生活的过渡;第四,为满足长久生计,按品级赐给大地产和服役人丁。胤祥没有受封,当然也就没有了这些好处。

  自幼受皇父宠爱的胤祥,为何落得这般境地?

  对于这个疑问,在清朝官书中是找不到任何答案的。有关这一问题的记载,随着迄今仍争论不休的清朝三大疑案之一——雍正帝是否夺嫡,早已被销毁得干干净净。确实,历史总是由胜利者写的。雍正帝胤禛在登上皇位以后,就按照政治上的需要,对历史事实进行了随意的曲解和剪裁。为了澄清上面提出的疑问,还要从康熙帝晚年的两次废储谈起。

  清朝入关前,皇位继承实行推举制。康熙帝玄烨也是几经周折才被定为嗣君的,幼年临朝又受到辅政大臣的约制。所以他成年后,鉴于历史上的教训,决心另辟蹊径。当时他可以借鉴的,仍是汉族统治者立嫡立长的做法。

  康熙十四年(1675),玄烨下诏册立刚满周岁的嫡长子胤礽为太子。诏谕说“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以系四海之心”。太子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当时只有2岁(周岁1岁)。他的母亲赫舍里氏,是辅政大臣索尼之孙,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的女儿,康熙四年册为皇后,生胤礽当日死,谥仁孝皇后。玄烨深知太子关系重大,为了使他将来继承大位,精心培养,殚精竭虑。

 然而,胤礽稍长,却越来越使玄烨感到失望。

  第一,胤礽自幼得父辈恩宠,侍臣阿谀,养成任性骄纵的作风,对父皇亦少敬意。玄烨和胤礽之间首次显露嫌隙,是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玄烨出塞远征噶尔丹时,中途得病,传信叫胤礽到行宫相见。见面时,胤礽毫无忧戚之色,对父亲的健康漠不关心,使玄烨很不高兴。



  第二,玄烨生活节俭,从不妄用滥取,胤礽却奢侈贪婪,甚至依仗皇太子身份派人向地方官敲诈勒索。康熙四十六年(1707)玄烨带胤礽南巡,江宁知府陈鹏年在主办行宫事务中供奉简朴,又无礼仪馈赠,胤礽大怒,竟要将陈处死。

  第三,玄烨待人宽和,胤礽却任意凌虐臣属,甚至连亲贵也随意挞辱。胤礽在诸皇子中地位优越,恣意妄为。当然,同辈兄弟出于忌恨,拨弄是非,也促使了胤礽与父亲关系的恶化。

  从玄烨一方讲,立储受挫也有自身原因。他22岁时册封皇太子,未免操之过急。尽管为树立太子威信和培养从政能力煞费苦心,却未注意在制度上防止皇储越分,形成对皇权的干扰。比如在礼仪上,一开始就规定,皇太子服御诸物俱用黄色,一切仪注几乎与皇帝相同。玄烨事后总结说,胤礽“骄纵之渐,实由于此”。他又规定,每逢庆典,大臣们朝拜皇帝后,需往东宫行礼。这些优遇,反而助长了太子的骄纵和非分之想。加上一些阿谀奉承之辈麇(qún)集太子周围,为其出谋划策,逐渐形成所谓“太子党”,使玄烨感到皇权受到威胁。

  最终促使玄烨决心废黜胤礽的是两件事。

  第一件:胤礽失宠后,引舅氏索额图为靠山。索额图是开国勋臣索尼子,胤礽母亲的叔父,任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多年,康熙四十年(1701)以老乞休,但在朝中仍拥有强大势力。索额图是太子胤礽最倚信的支持者,朝廷中索额图党逐渐演变为“太子党”。康熙四十二年五月,据索额图家人告发,索额图“背后怨尤,议论国事”,又发现助太子“潜谋大事”。索额图交宗人府拘禁,后死于狱中。玄烨与胤礽的矛盾日益深化。

  第二件:康熙四十七年(1708)五月,玄烨率领诸皇子行围塞外,皇十八子胤祄(xiè)病重,留中途调理,不久病情恶化,玄烨回銮临视,非常忧戚。胤礽对弟弟病危却无动于衷,毫无友爱之意,玄烨对他加以责备,胤礽反而大发雷霆,任意挞辱随行诸大臣侍卫。甚至每夜窥伺玄烨所居幔城,使玄烨惊惧不安。九月初四日,玄烨宣布将胤礽废斥拘禁。随后,玄烨召诸皇子入乾清宫,宣布:“诸阿哥中,如有钻营谋为皇太子者,即国之贼,法断不容。”但是,胤礽废后,太子虚位,希冀储位的诸皇子竞争纷起,争斗更加不可遏制。

  诸皇子各自结纳权臣,招纳门客,植党互斗。长子胤禔系惠妃那拉氏所生,不得立为太子,因此心忌胤礽。等胤礽被废,胤禔便党同皇八子胤禩,向玄烨奏称,相面人张明德言皇八子当大贵,并说:“今欲诛胤礽,不必出于皇父之手。”玄烨震怒,斥他“凶顽愚昧”。皇三子胤祉乘机揭发胤禔曾用喇嘛魇术谋害胤礽。玄烨命将胤禔革爵幽禁,张明德等凌迟处死。又传谕:如有人称誉胤禩,必杀无赦。胤禩被革去贝勒,成为闲散宗室。

  玄烨废胤礽时,曾说他“似有鬼物凭之者”。胤礽被魇咒事揭发后,玄烨释放胤礽,并说他病情好转,“亦自知有罪”。当时,诸皇子间储位之争已达到白热化的程度,甚至连当朝的宗亲大臣也卷了进去,此情此景令玄烨感到震惊。他斟酌再三,决定复立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四十八年(1709)三月玄烨举行大典,宣告复立胤礽为太子。同时对其他皇子加封晋爵,以调和诸子关系。

  胤礽由被废到复立,前后不满半年,玄烨反复失措,未能稳定朝廷局势。胤礽复位不久,故态复萌,在廷臣中广植党羽。他在复立以前,曾当着父亲和兄弟的面,承认“凡事俱我不善”,并发誓不念人仇,实际上对废斥一事一直耿耿于怀。而且,对属下人暴虐横施,捶楚鞭笞;饮食服用,穷极奢华。种种暴戾乖张行止,比以前更加厉害。玄烨不得已,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月将其再次废黜禁锢。

两次立储失败,玄烨开始慎言立皇太子事,他确定的太子标准是:“必能以朕心为心者。”但诸皇子中何人符合这个条件,却难以验证。立储问题成为玄烨晚年难以排解的心病。

  以上,就是康熙两次立储的大致经过。回过头来,再说胤祥失宠原因。有关答案,只在两种私人著述中留有蛛丝马迹。

  第一,雍正年间萧奭(shì)在 《永宪录》中记载,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十三子胤祥“因废东宫事波及,削爵”。在康熙四十八年以前,皇九子以下的皇子因年龄小,还没有封号,所谓胤祥“削爵”,与事实不符。那么,胤祥与废太子事件有牵连,是否可靠呢?所幸这并不是孤证。

  第二,乾隆年间皇八子胤禩的后嗣弘旺在《皇清通志纲要》中写道:“(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圈禁。”“十一月,上(玄烨)违和,皇三子同世宗皇帝、皇五子、皇八子(原注:先君)、皇太子开释。”这一记载足以说明:在康熙四十七年即康熙帝第一次废黜皇太子的同时,曾将皇太子胤礽、皇长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一同圈禁。而在此前后,被圈禁的还有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世宗皇帝)、皇五子胤祺、皇八子胤禩。也就是说,从皇长子到皇八子,除皇六子早逝不计外,只有对立储一事漠不关心的皇七子胤祐没被圈禁。但是两个月后,康熙帝就以身体不好为由,把除皇长子胤禔、皇十三子胤祥以外的诸皇子都放出了。

  从上述记载可以得知:自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祥因卷入废储事件遭到囚禁,时年23岁。由于史料的缺乏,仍有若干疑点:

  第一,胤禛、胤祥同被圈禁,是否说明他们在争储活动中已结为一党?有几种推测:一是他们替废太子说了话,被视为太子党受到惩处;二是康熙帝担心年长诸皇子谋变,所以把他们暂时圈禁;三是诸皇子各结党羽,彼此明争暗斗,惹恼了玄烨,干脆一同惩戒。四是胤禛、胤祥在争储活动中结为一党。另外,还有人推测,胤祥为反太子党的一员,似与胤禩有关。以上推测,均缺少史料的佐证。

  第二,胤禛、胤祥同被圈禁,为何结局不同?胤禛被圈禁后不久放出,第二年康熙帝复立胤礽为皇太子时,他还搭了顺风车,由贝勒晋封亲王。与胤禛同时晋封的,还有另外几位皇子,包括胤祥的弟弟、皇十四子胤祯,但胤祥却被继续圈禁。什么原因使胤祥遭此重惩?有人推测:胤祥同胤禛结成一党,卷入了储位之争。两人被圈禁后,胤祥为了包庇胤禛,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胤禛很快获释,本人却继续被监禁。这虽然是推测,却也言之成理。其一,胤祥、胤禛自幼关系密切,在扈从父皇巡幸的过程中,胤祥常以诗词、书札寄怀,胤禛为之收藏,仅诗就有32首之多。其二,胤祥受胤禛母亲德妃长期呵护,感情非同一般。其三,知恩图报,符合胤祥一贯的为人标准。其四,正因为胤祥在关键时刻帮了胤禛一把,胤禛才会在即位伊始,把连低级爵位都没有的胤祥一下子超拔为亲王。

  第三,胤祥被圈禁的时间究竟有多长?对此,从清朝的官修史书到民国初年修成的《清史稿》,均无只言片语。从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胤祥被圈禁,到六十一年(1722)正月他兀然出现在政坛中心,这中间的14年,在他的生命史上完全是一片空白。造成这种情况的唯一解释是:胤禛即位后删除了一切于己不利的文字,其中包括胤祥的相关记载。人们不禁会问,胤祥被圈禁了多长时间?一年,二年……还是若干年?这又是一个难解之题。

胤祥一生45年,可以其父康熙帝的逝世为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自康熙二十五年(1686)胤祥出生,到六十一年玄烨逝世,一共36年。除了幼时留下一些愉快的回忆,他从青年步入中年,一无封爵,二无官职,与诸皇子比,落魄到了极点。后一阶段,从康熙逝世,到雍正八年(1730)他本人故世,一共8年。这段时间,只占胤祥一生不到六分之一,但他卓越的才华、优秀的品质与风范,在这段不算长的时间里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父皇逝世与胤禛即位,成为胤祥否极泰来的标志。

  在康熙朝后期诸皇子争夺储位的日子里,皇四子胤禛处心积虑,怀有觊觎之心,但他工于心计,深藏不露,最终登上了至尊皇位。

  胤禛母亲乌雅氏,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并非出身显贵,在妃嫔中地位低微。生胤禛后晋封德妃。胤禛21岁封贝勒,晋封雍亲王时,年逾30岁。他接受满人戴铎“戒急用忍”的策略,在玄烨面前亟表恭顺,不露形迹,暗中却结纳朝臣,多方活动,同时又与兄弟诸王和睦相处。

  有几件事加深了父皇对他的好感:

  第一件:康熙四十七年玄烨巡幸塞外,胤礽被遣送回京,胤禛受父命看管胤礽。其时胤礽颜面尽失,威风扫地,年长诸皇子乘机落井下石,惟独胤禛站出来为胤礽说话,从而获得玄烨的好感,夸他“深明大义”。

  第二件:当玄烨因立储失败而心情沮丧,身患重病之际,胤禛殷勤奉侍,不离左右。

  第三件:胤禛的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于康熙五十年出生。弘历儿时聪明伶俐,善读诗书,深得年届七旬的祖父宠爱。康熙六十一年玄烨传见弘历生母时,连称她为“有福之人”。这对于胤禛继承大统,也是一个吉兆。

  康熙五十六年(1717)十一月,玄烨召集诸皇子及满汉大臣,谕言中谈及自第一次废黜胤礽以来,过伤心神,身体每况愈下,然后郑重说道:“死生常理,朕所不讳。惟是天下大权,当统于一。十年以来,朕将所行之事,所存之心,俱书写封固,仍未告竣。立储大事,朕岂忘耶?”最后说:“若有遗诏,无非此言。”玄烨在谕中暗示已决定立储,只是未将选定的嗣君言明。

  六十一年十一月,玄烨病死。死后,宫中传出遗诏,内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极,即皇帝位”。

  关于雍正帝胤禛得位缘由,迄今说法纷歧。有的史家说他杀害其父后篡改遗诏篡夺了帝位,以防他的兄弟先下手;也有史家认为他继承大统得自玄烨的最终选择。不管怎么说,他的宝座是经激烈争夺才得到的,当是事实。胤禛亲历帝位之争而终于如愿以偿,不能不证明他的心术和手段确实不同凡响。在清入关后的10代帝王中,胤禛是即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45年的藩邸生活,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和社会经验,对他的帝王生涯产生了深刻影响。

  胤禛是个睚眦必报、敢作敢为的人,他登极后,做了相辅相成的两件事:

  一件,清算老账。将皇八子允禩、九子允禟、十子允、十四子允四弟囚禁。允是胤禛同母弟。在雍正帝编写的《大义觉迷录》一书中,曾披露一种传言:“圣祖皇帝(康熙)原传十四阿哥允天下,皇上(指雍正)将十字改为于字。”此说依据不足,前人多有辩证,这里不再重复。有一种说法,说允是因支持皇八子允禩争储而遭胤禛报复。又一说,康熙帝晚年对允格外器重,派他率兵西征,暗寓立储之意,也招致胤禛不满,最终手足参商,兄弟形同陌路。以后,允禟、允禩均被削宗室籍,并令其改名为“塞思黑”、“阿其那”。皇长子允禔、废太子允礽自康熙朝被囚禁,至雍正朝幽死。

  又一件,册封胤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胤禛的皇位还没有坐热,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册封胤祥为怡亲王,命总理事务。胤祥活了36岁,徒然只是一个闲散皇子,这一下,爵也有了(而且是最尊的),权也有了(而且是最高的),比起以往那些获封的兄弟来,后来者居上,称得上飞黄腾达。胤禛还不以此为满足,又将已故23年之久的胤祥生母章佳氏的封号,由原有的“敏妃”一下子提高了两级,追封为敬敏皇贵妃,并祔葬景陵。

胤禛爱憎分明的态度,非此即彼的硬朗作风,在对待他的诸兄弟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胤禛对胤祥爱之惟恐不深,报之惟恐不急,不是更印证了胤祥为保护他这位皇兄曾付出了沉重代价这样一种说法吗?

  在以后若干年里,胤祥还得到以下殊遇:



  其一,胤祥封王后,雍正帝要按亲王册封惯例,赐银23万两。但胤祥谦谢不要,最后接受了13万两。雍正帝又要照例支给他六年官物,胤祥固辞不受,胤禛加恩,将他兼管的佐领改为私属,并多赏给侍卫和亲军,以示优宠。

  其二,在他的亲王爵外,又加封一郡王爵,允许他在诸子中指封。胤祥坚辞不受,就给他增加了俸银一万两。

  其三,雍正帝把胤祥的功绩和品行概括为八个字,即忠、敬、诚、直、勤、慎、廉、明。亲自把这八个字书写匾额赐给胤祥。胤禛还对这八个字一一作了解释:

  胤祥的忠,是“公而忘私,视国事如家事,处处妥帖,能代朕劳,不烦朕心”。

  胤祥的敬,是“小心兢业,无纤毫怠忽”。

  胤祥的诚,是“精白一心,无欺无伪”。

  胤祥的直,是“直言无隐,表里如一”。

  胤祥的勤,是“黾勉奉公,夙夜匪懈”。

  胤祥的慎,是“一举未尝放逸,一语未尝宣漏”。

  胤祥的廉,是“清洁之操,一尘不染”。

  胤祥的明,是“见理透彻,莅事精详,利弊周知,贤愚立辨”。

  雍正帝说,在廷臣之中,做到“忠勤慎明”的不乏其人,而具备“敬诚直廉”的则很少,要众臣向他效法。

  其四,雍正八年五月,胤祥病亡。雍正帝悲恸异常,高度称赞他:“事朕八年如一日,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赐谥号“贤”。雍正帝还谕命把忠、敬、诚、直、勤、慎、廉、明这八个字加在谥号之前。所以,胤祥死后的尊号特别长,全称“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怡贤亲王”。在京西白家幢、天津、扬州、杭州等各处,还建立了怡贤亲王祠,供人们祭祀。

  其五,胤祥原名因避胤禛讳已改为“允祥”(胤禛称帝后其兄弟名字的首字均由“胤”改为“允”),至此胤禛诏令恢复原名,以示与其他诸兄弟区别。这是有清一代臣子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其六,胤祥死,由其第七子弘晓袭怡亲王爵。原来他拒辞不受的另一郡王爵,则封其第四子弘皎为宁郡王。另外,胤祥第三子弘暾(tūn)早殁,生前未受封,雍正帝破例命从弘暾亲侄内择一人为承嗣,袭封贝勒。

  其七,提高胤祥园寝规格。亲王园寝原有定制,且胤祥生前已亲绘茔图,并叮嘱家人不得逾制修建。雍正帝认为,以他的丰功伟绩,园寝如循亲王常制,于心不忍,便将其茔制加以提高。

  在康熙晚期,胤禛、胤祥是一对难兄难弟,到雍正朝,则成为密迩无间的君臣。雍正帝为君,给胤祥的宠荣无以复加;胤祥为臣,对胤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将清王朝统治推向昌盛的同时,也塑造出一种明君贤相的理想关系。胤祥作为国家的良臣贤相,被雍正帝概括为八个字,这八个字扩展开,也就是八个方面:

  第一,说到忠,胤祥对雍正帝,可谓忠贞不贰。胤禛即位初,朝廷内部的权力关系错综复杂,胤禛的皇位还没有坐稳。在这种情况下,他任命胤祥与贝勒允禩、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四人为总理事务大臣。允禩曾是胤禛政敌,马齐曾为之声援,胤禛出于策略需要才将其置于高位。隆科多因拥戴新君受到重用,不久又被剪除。四人中,胤祥是雍正帝最倚信的大臣。后来,雍正帝回忆这段诡谲多变的时期,言语间相当感慨:“辅政之初,阿其那(允禩)包藏祸心,扰乱国是;隆科多作威作福,揽势招权。实赖王(怡亲王)一人挺然独立于其中,镇静刚方之气,俾奸宄不得肆其志。”胤祥在长期受到压抑和冷落之余,能得到雍正帝的器重和厚待,自然感恩戴德,全力图报。

  第二,说到敬,胤祥处理工作,可谓认真负责。康熙后期,官吏贪污,钱粮匮乏,国库空虚。雍正帝面对历年户部库银亏空的窘迫状况,把整理财政、清查赋税作为当务之急,在胤祥主持下,进行了大规模清理钱粮亏空活动。从雍正元年至三年,各地题奏历年钱粮亏空案件有100余起,累计亏空钱粮2300多万两。为了追补亏空,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严令亏空官员完纳赔补。对违法的王公贵族同样严惩不贷。康熙帝第十二子履郡王允祹、第十子敦郡王允均被勒令追索亏空,以致被抄家。为此,胤祥还背上了“过于苛刻”、“过于搜求”的骂名。由于他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国家财政很快有了起色。

为了制止各地官员在税收赋敛中任意加派,中饱私囊,胤祥疏请取消加色、加平等积弊,减轻了百姓的额外负担,也限制了官吏贪污受贿之风。

  胤祥以出色的理财能力得到胤禛的嘉许。胤祥恪尽职守,同时承办了大量行政事务。雍正初年,很多谕旨都是由胤祥转达的。



 当胤禛决定远征伊犁河流域厄鲁特蒙古时,于雍正七年设置军机处。此后,军机处成为清廷的中枢机构,直到清末。胤祥与汉大臣张廷玉、蒋廷锡成为最初的三位军机大臣,受命主持西北两路军机事务。

  第三,说到诚,胤祥待人接物,可谓秉持原则。他从为国举贤的大局出发,向雍正帝[s:119]优秀人才。康熙帝第十七子允礼,曾被胤禛视为允禩同党,命他看守陵寝,不予重用。胤祥觉得十七弟“居心端方,乃忠君亲上、深明大义之人”,奏请起用。雍正帝接受他的意见,晋封允礼为果郡王,后晋亲王。允礼先后管理理藩院、工部、户部、宗人府,办理苗疆军务,均取得突出政绩。后来官至直隶总督的李卫,原只是户部郎中,皇帝对他并不了解,胤祥觉得此人“才品俱优,可当大任”,极力保举,使其脱颖而出,成为最受胤禛器重的股肱重臣。

  第四,说到直,胤祥为人坦荡,敢于直言进谏。雍正帝用年羹尧主持青海军事,隆科多从中作梗,阻挠他成功。胤祥向雍正帝奏言:“军旅之事,既已委任年羹尧,应听其得尽专阃(kǔn) 之道,方能迅奏肤功。”雍正帝听了他的话,不从中掣肘,青海迅速平定。

  第五,说到勤,胤祥辅政8年,可谓勤于任事。直隶水系庞杂,水涝灾害频仍。尤其永定河水,一经泛滥,如野马脱缰,为害最甚。雍正三年直隶大水后,胤禛决心防治水患,任命胤祥总理京畿水利。胤祥和大学士朱轼共同实地查勘后,提出兴水利,开引河,疏河道,浚水淀,筑减水坝,开入海直河等建议;并请设置营田水利专官,募农耕种。均奏准实行。直隶水利兴建后,水患有所减少。胤祥有关京畿河务的奏疏,编为《怡贤亲王疏钞》,由吴邦庆辑录,后收入道光年间刊行的《畿辅河道水利丛书》。

  雍正帝曾列举胤祥的各项工作说:“总理事务,王夙夜匪懈。……至于军务机宜,度支出纳,兴修水利,督领禁军,凡宫中府中,事无巨细,皆王一人经画料理。”胤祥既是总理军政经要务的重臣,又是雍正帝的大管家和侍卫长。

  第六,说到慎,胤祥不仅有功不傲,而且功越高越谨慎。他自幼与胤禛交往,对他的为人和秉性了如指掌。目睹胤禛坐上皇位后,对政敌报复毫不手软,也促使他对雍正帝始终保持谦抑的态度。这正是胤祥宠眷不衰、得以寿终正寝的要诀。对雍正帝赐予的各种奖赏和殊誉,他从来是能辞就辞,能推就推,实在推不掉的,谨慎接受。这一点,前面已经谈到。

  这里还有一段怡亲王“吞土”的逸事,可为他谨慎作佐证。帝后王公生前总要为自己选定建坟安葬的“吉地”,胤祥曾奉旨到泰宁山(清西陵,在今河北易县)为皇帝勘选陵址。雍正帝对选定的“上吉之壤”非常满意,认为胤祥立有首功,就把万年吉地附近的一块“中吉”之地赐给他。胤祥听后却惊悚色变,惶惧固辞,说这等吉地只有大福大贵者才能受用。他又在60里以外的涞水县境内为自己选定了一块墓地,认为这才与臣下身份相配,并奏请皇帝赐给自己。后来胤祥生病,仍担心皇帝不收回成命,再三奏请,胤禛不得已允其请。胤祥得旨后,高兴万分,手舞足蹈。当日就遣侍卫前往取土。数日后侍卫回来,呈看土色。因为这是皇帝赐予的吉地,胤祥竟迫不及待地取了一小块,手捧着吞到肚子里,口中还念念有词道:“这样的话,则臣心安而子孙蒙福了。”此事在官修《清世宗实录》、《钦定八旗通志》以及《内务府档》中均言之凿凿,可见确有其事。

  第七,说到廉,胤祥为政,可谓自奉清廉。他主管财政,钱粮过手无数,稍有贪心,子孙就会享用不尽。可是他却公私分明,严于律己。胤祥平时衣食力求节俭,病危时,就身后事一一嘱咐:殡殓“只用常服,一切金玉珠宝之属,概不可用”。他亲自画出坟院图,叮嘱王妃及诸子说:“不要违背我的话,超越以往的定制。”

第八,说到明,胤祥审案,堪称善辨真伪。他主持审理大案数十次,每次审理,疑犯口供都会牵连到许多人,胤祥总是慎重从事,不轻下断语。他总结审狱的经验说:审案的原则,先观察其(疑犯的)言语表情以洞悉真伪,假设用诚心去打动他,用合理的推断去折服他,没有得不到实情的。如果一概刑讯逼供,刑杖之下,何求不得?但这又使冤案难以平反啊。雍正帝命人把胤祥的这席经验之谈刻在木板上,高悬在公堂上。  

  胤祥辅政8年,兢兢业业,勤奋不怠,树立起贤明大臣的典范。有清一代的王爷,或有才无德,或有德无才,或无德无才,像他这样德才兼备,并且在身前身后得到人们公认的,的确少之又少。

  胤祥“吞土”的园寝,位于河北涞水县水东村(今涞水县以北娄村满族自治乡东营房村西)。上世纪30年代园寝被盗。日军侵占涞水后,园寝的地上建筑又遭破坏。如今尚存石牌坊一座,碑上用满汉文字刻写着“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和硕怡贤亲王神道碑”。华表一对,高约13米,柱基和柱体呈八棱形,表面雕刻大小腾龙。

  乾隆帝弘历追念胤祥功,特下诏旨:“怡贤亲王公忠体国,其爵位亦应世袭罔替。”在胤祥之前,清初“铁帽子王”皆因军功卓异而获此特权,胤祥则因治绩突出获此殊荣。晚清的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步其后尘,也相继获得了世袭罔替的特权。但他们的德与才各有缺失,与怡亲王相比,难以相提并论。

  后世遗闻——载垣、溥静

  胤祥去世后,怡亲王一共袭了9次。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是第五次袭的载垣,一个是第八次袭的溥静。与第一代怡亲王不同的是,这两位怡亲王一个被赐死,一个被八国联军挞辱而亡,均死于非命。

  第六代怡亲王载垣(1816—1861),胤祥玄孙。他深受咸丰帝宠信,在朝中任要职。咸丰十年(1860),大学士桂良的代表团未能把英法联军阻拦在天津,载垣和兵部尚书穆荫以钦差大臣名义,前往通州,与英使额尔金的代表巴夏礼举行谈判。谈判破裂后,载垣下令逮捕巴夏礼及随员,其中二十余人被杀。随即遭到英法联军的报复。载垣随驾赴热河。在热河,载垣与郑亲王端华、肃顺等八大臣被咸丰帝委以赞襄政务王大臣(八顾命大臣)。不久,慈禧发动政变,载垣被赐死。爵位从第一等的亲王降至第十等的不入八分辅国公,并命不得以其子孙及亲兄弟子承袭。怡亲王爵中断三年后,清廷以收复江宁(南京),推恩还王爵,转由宁郡王弘皎的四世孙镇国公载敦承袭。载敦死,子溥静承袭。此为第八次袭。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端王载漪首倡“剿夷”之说,怡亲王溥静与庄亲王载勋、辅国公载澜、贝勒载濂、载滢、贝子溥伦群起响应(详见本书《端郡王载漪》)。八国联军入城后,溥静以亲王之尊,竟为德兵挞辱而死。死后被清廷以“纵庇拳匪启衅”罪名革爵,可谓身败名裂。

  溥静的福晋,为大学士文煜之女。文煜曾任福州将军,是有名的肥缺,文煜与其兄文辉皆以财富称名。光绪九、十年间,南方票庄阜康倒闭,其兄弟被发现倒款数十万。后经户部查出,令其明白回奏:何以有此巨款?文煜张皇失措,召集族人各认数万两,编造说是代合族经营。文煜又向恭亲王奕?请托,此事才含糊了结。溥静的福晋骄奢无度,因其排行十三,人皆称呼她“十三妹”。某年正月怡王府请春酒,文煜内眷皆往,在东四南大路上与一公爵(乾隆名臣大学士阿桂的后人)争路互殴。文宅仆人依仗怡府的权势,竟将公爵与车夫羁押,并加以侮辱。此事一出,坊巷哄传,被人向都察院检举。后经恭亲王奕?出面调停,才算了结。奕?的儿媳是文煜第九女,即长子载澂贝勒夫人。此外如瑞郡王奕誌的福晋、贝勒载濂夫人,都是文煜的女儿,与溥静福晋、贝勒载澂夫人均为姊妹。由此可见,宗室亲贵间的血缘姻缘关系盘根错节,非常密切。这也是怡亲王府迭遭大祸而能“死而不僵”的一个原因。

  怡王府前后共有三座:胤祥初封时,怡亲王府在冰渣胡同。死后按照他的遗愿,王府舍为寺庙,即贤良寺。新府则移至朝阳门北小街(今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在地)。该府屋宇宏深,庭院开阔。同治初,因第五次袭怡亲王载垣获罪削爵,此府转赐道光帝第九子孚郡王奕譓,所以又称“九爷府”。载垣革爵三年后溥静复爵,新王府又迁至东单牌楼北路东。

 相关阅读书目[s:119]

  (1)张捷夫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九卷,中华书局,1995年

  (2)冯尔康:《雍正传》,人民出版社,1985年

    (3)杨珍:《康熙皇帝一家》,学苑出版社,1994年



转载自稽古右文 着这洗桐女史

[ 本帖最后由 dafeitu 于 3-10 13:45 编辑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69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16 20:56 , Processed in 0.026467 second(s), 2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