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38597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最最爱的十三爷--爱新觉罗,胤祥--修改关闭中

[复制链接]
38597 122
爱的就是你
文才出众
豪气干云
素有侠王之称的十三爷,怎能叫我不爱你?

胤祥之生平:


爱新觉罗·胤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1686年11月16日),卒于雍正八年五月初四日(1730年6月18日),康熙帝第十三子,第一代怡亲王。

胤祥的一生颇具戏剧性。前36年,他一直默默无闻,且因卷入康熙晚年的储位之争受到圈禁。后8年,是在其兄长胤禛(雍正帝)即位后度过的。他从一个闲散皇子骤升亲王,得到了各种特权和殊荣,长期受到压制的才华也得到充分施展。可惜他只活了45岁,在历史舞台上来去匆匆。他身后备极哀荣,追谥“贤”。这是对一位死去王爷品行的最高评价。


历史上的十三阿哥胤祥,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就章佳氏为康熙生儿育女的数量和时间看,她还是挺得宠的。可是在胤祥14岁的时候去世。胤祥在一废太子之前是除太子之外康熙最宠爱的儿子,从13岁起只要康熙出巡必定带着胤祥,他也是唯一一个跟着康熙南巡达四次之多的皇子。尤其康熙四十一年第四次南巡的时候,撇下随行的太子和四阿哥,命胤祥单独一个人祭拜泰山。泰山在古代就是权力的象征,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数次封禅泰山以示最高皇权,这个意味不能算不深,第二年索额图就被康熙斥责“天下第一罪人”,康熙对太子信任大减。八阿哥的老师曾经在康熙四十三年写信给家人,说十三殿下是皇上最宠爱者,前途不可估量。老八的老师都这么说,可见当时十三阿哥的圣宠如何。再有,二月河的书中说胤祥是一个好武带兵的阿哥,但从有限史料看,胤祥从没有带过兵。虽然有记录说他曾打死过一只老虎,而且善于骑射,但基本上看胤祥是偏文的,并且好藏书字画,在书画等方面的艺术修养很高。一废太子时候发生的事情,谁也不知道,如今最原始并且相对可信的资料就是雍正给怡亲王的悼词中说的,被太子牵连,被大阿哥陷害。可是雍正为尊者讳删掉不利于胤祥的史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在康熙四十九年康熙给三,十三,十四阿哥三个人的请安折子的朱批上说胤祥绝非勤学忠孝之人,如不严加约束,必当生事。不忠不孝的评语是很严重的了,不知道胤祥在一废太子时做了什么事情让康熙对他的态度一落千丈,这是个谜。也许因为这一次的挫败和康熙的态度,胤祥心情郁闷,就此患种叫鹤膝风的病,时好时坏,好几年,直到雍正登基基本上销声匿迹。值得说明的有两点:1.很多人认为胤祥曾经被封过贝子,但是就资料上看,胤祥在康熙年间没有任何爵位。胤祥出生以后康熙曾经两次给儿子封爵,37年一次,胤祥那时候还小,自然轮不上。48年一次,胤祥已经失宠,没有封爵。

又附:爱新觉罗胤祥(1686年—1730年),清圣祖康熙帝的十三子。自幼跟随胤禛(日后的雍正帝),这为他成年后所做之政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雍正元年被封为怡亲王,并世袭罔替,是清朝有史以来的第九位铁帽子王。

转自:百度历史话题

[ 本帖最后由 bugbug 于 3-11 12:04 编辑 ]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评论 122

bugbug  贵宾  发表于 2006-9-25 01: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十三阿哥圈禁之迷的辩解 一:

二月河的小说和电视中都把十三阿哥圈禁了十年,在写文之前,我虽然没有看过二月河的书以及《雍正王朝》,但由于评论随处可见,流传甚广,所以隐隐约约的也是跟着传说走,认为被圈禁了。可当写文后,逐渐查了资料,才知道纯粹是二月河杜撰,不过我却喜欢这个杜撰,跟着他继续杜撰,只不过不能接受二月河给的圈禁原由,自己又杜撰了一些.

一废太子后,很多皇子都被康熙圈禁,不过很快又放了出来,从成文的原始记录来看,一废太子后到康熙四十九年五台山之行,每次外巡13都有驿从。有些观点是说因为康熙不放心他,所以将他带在身边,不过这只是猜测,只能算一家之言。

自四十九年五台山之后,直到康熙六十一年二月,13像人间蒸发,基本上没有他的资料可循,所以很多人认为他被圈禁。康熙四十九年六月,康熙在13和3,14一起上的请安折子里曾经怒骂13不忠不孝,那时候既然可以和其他皇子一起上请安折子,则说明他没有被圈禁。

二月河的小说是说,二废太子后13被长期圈禁。但在康熙一些满文奏折朱批中,有一些向三阿哥询问胤祥病情的内容。据御医的奏折上说,13得的是叫鹤膝风的病,可能是风湿,叶子说可能是骨结核。据奏折看来,13的病是好是坏,有时也很严重,所以论坛的JM基本上认为,是因为膝关节病,13才没有驿从康熙出巡。而且既然其他皇子可以随时探望,说明13不在圈禁中

不过《雍正起居注册》中记载,还有很关键的数句,为实录所删除:“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这个鉴宥,应该不是说大家都被圈禁的那个事情,具体是什么事,谁也不知道,但既然这么说了,应该是受到了一些不一样的惩罚。


  康熙驾崩时候的情景,由于关系到雍正得位是否正统问题,所以也被大家说的混乱无比,到底怎么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过应当是成年皇子在屋内,年幼皇子在屋外。13应该使在场的。

上文转自稽古论坛 铜雀夕影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ugbug  贵宾  发表于 2006-9-25 01:0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十三阿哥圈禁之迷的辩解 二:

康熙四十三年节1704年)前后,皇八子允禩的老师何焯在给家人的信中,称“十三殿下(指皇十三子允祥)”乃康熙帝所“钟爱者”。不足20岁的允祥受到皇父的器重,连供职清廷的汉族文人也一清二楚。

诸皇子内,允祥与四兄胤禛一向要好。雍正八年(1730年)允祥去世后,雍正帝在祭文中写道:“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岁塞外扈从,形影相依。”雍正帝继位后将允祥倚为心腹,是以他们青年时代结下的情谊为基础,如果他们对皇太子允礻乃的看法与立场相左,或在康熙朝晚年的储位之争中未曾达成默契,这一基础势必发生动摇,情况就是两样了。


  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后,康熙帝对允祥的看法发生很大变化,允祥的地位一落千丈。
  《八旗通志初集》中说允祥“谨度遁礼,恪慎有加。不立党援,不邀名誉,……公私政事,一无扰累。”允禩“数以诈术诱惑诸王,王(指允祥)独不为所动。”据《清世宗实录》载,雍正帝曾称赞允祥“于皇考时敬谨持身,廉洁立品,未尝图利干预一事,纠党邀结一人,……其安分自守,家计空乏,举国共知。”然而,《雍正起居注册》中记载上述同一段话的前面,还有很关键的数句,为实录所删除:“怡亲王前因二阿哥之事无辜牵连,一时得罪,皇考随即鉴宥。数年以来,王敬谨持身,廉洁立品……”[注:《雍正朝起居注册》,第1册,第139页]

足见,允祥谨言慎行的处事作风,是他在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事件中,受到重大挫折和打击,心情压抑的情况下,逐步形成,如果此前即是如此,也不会深深卷入反太子事件并受到牵连。
  下述两种私家著述中,都透露出允祥与一废太子事件的密切关系。

据《永宪录》载,“胤祥戊子(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以旧东宫事波及,亦削贝子。后再复。”前已述及,康熙朝曾于三十七年、四十八年两次分封皇子,第一次止于皇八子允禩,允祥自然不在其内。第二次分封,是在复立允礽为皇太子后不久,此次止于皇十四子允禵,而皇十三子允祥仍未受封[注:按,雍正帝也承认这一点,参见《清世宗实录》卷13,雍正元年十一月辛丑]。康熙帝的年长皇子中,允祥是惟一一位在皇父生前没有受封之人。这与他曾深受皇父器重的情况,形成极大反差,若非犯有重过,不会至此。雍正帝说他“于皇考时……家计空乏”,这同他始终不曾封爵,因而既无其他皇子封爵时所受大量钱财,俸禄所得也相对较少,密切相关

另据《永宪录》载,四十七年九月,允祥事发后,其老师法海因之被牵连,受到降职处分,并被调离此任。法海的同僚徐元梦,称法海是“以侍皇子得过”。从法海一贯嫉恶如仇,刚直不阿的处事风格,以及同坚决反太子的允禵等人关系很好等情况看[注:按,康熙五十七年允礻题率师西征后,法海奉旨“赴西宁军前效力”。雍正继位后,称法海“至西宁,遂与允礻题私相交结。允礻题为大将军时,时,种种贪纵不法之事,法海并不劝阻。及朕即位后,令允礻题来京,法海乃军前效力废员,未奉朕旨,即潜至京师。”参见《上谕内阁》,雍正四年十二月十九日],他对皇太子允礻乃不会有好感,或者曾为允祥在倒太子的行为出谋画策。

《皇清通志纲要》载:康熙“四十七年九月,皇太子、皇长子、皇十三子圈禁……十一月,上违和,皇三子同世宗皇帝、五皇子、八皇子、皇太子开释。”该书作者系允祀之子弘旺,他将允祥同废太子及皇长子允礻是并列,与其他皇子相区别,从而透露出允祥在一废太子事件中过愆甚重。但后人也因此而产生误解,认为皇十三子允祥从此被长期监禁,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才放出。事实上,允祥不久就被释放,翌年(康熙四十八年)四月康熙帝巡塞外,他在在随行皇子之列。但此次康熙帝将他带在身边,绝非示以宠爱,而是具有防范之意。

四十九年(1710年)六月,康熙帝在允祉、允祥和允禵3人的请安折上朱批:“胤祥并非勤学忠孝之人。尔等若不行约束,必将生事,不可不防。”可见,允祥虽被开释,但康熙帝对他已失去信任,故令允祉、允礻题等皇子加以管束。允祥与其他皇子一起恭阅上述朱批,所受刺激之大,尴尬羞愧之状,皆不言而喻。他之所以自此谨言慎行,敬恪有加,以终其生,可以从这里找到部分答案。这便是雍正帝所言康熙帝对允祥的“随即鉴宥”。

转自:百度胤祥吧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ugbug  贵宾  发表于 2006-9-25 01: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十三阿哥圈禁之迷的辩解 三:

由于心情郁闷,允祥终于患病,“湿素毒结于右腿,膝上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此症时好时坏,经御医反复医治,很长时期未愈。康熙帝是位慈父,尽管对允祥十分不满,但对儿子的病痛仍记挂在心。他支塞外时,经常在给皇子们的朱批中问询此事,并亲阅御医奏折,对治疗做出具体指示[注:满文朱批奏折4件,胤祉等奏,康熙五十年五月二十八日、六日初六四日、六月初六日、康熙五十一年(无月、日)。按,由于种种原因,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后皇子们的奏折保存下来的极少,故允祥此症于何年痊愈不详]。自四十九年直至六十年(1710—1721年)期间,允祥始终未曾随皇父外出,因腿足疾患行走不便,当是主要原因

根据有关情况判断,允祥曾是皇子中反太子派成员之一,并在一废太子事件中遭受挫败。胤礻真继位后,允祥虽然备受倚重,但却谨恪有加,竭心辅佐,与年羹尧、隆科多两人恃宠妄为的作风,形成鲜明对照。因此,胤禛对允祥评价极高。允祥之所以对于新帝的宠任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既是由于他自幼对胤禛的性格作风极其了解,深知这是其得以自保的惟一良法,同时也表明,康熙四十七年的重大挫败,对允祥的作风与性格影响之大,直至终生。

值得注意的是,雍正三年(1725年)三月,雍正帝在斥责曾跟随允礻题出征,并被保举为将军的宗札布时说:“如今尔言怡王(指允祥)为平常之人,无所知识,却将国事交付伊办理,何能治理好?尔之此言,是否言及于今?是否诅咒国家?若言怡王,自幼强健聪慧,人才优良,皇父优加恩宠,此事举国皆知。怡王并非胆大妄为之人,从无非分之念。怡王对皇父尽以子道,对二阿哥尽以臣道。由于与二阿哥好,横遭大阿哥妒忌、陷害,因而株连于二阿哥。自被株连后,多年来惟感激皇父之恩,而对允就题等人胡闹之事,从不过问,亦不敢越雷池一步。怡王从不使皇父担忧,此事众人亦皆知。”按照雍正帝的上述说法,允祥是因“与二阿哥好,横遭大阿哥之妒忌、陷害”,而开罪于康熙帝。对此须做分析

首先,允祥如果真是与皇太子允礽关系亲密,同反太子派成员之一胤禛站在相反立场上,那么他们两人绝不会自幼如此要好,平日居京“晨夕聚处”,扈从塞外“形影相依”。


第二,据《清圣祖实录》载,自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至四十七年(1708年)的10年内,康熙每年夏秋去塞外行围、巡视所带皇子中,都有皇太子允礽及皇长子允褆、皇十三子允祥等3人,而其他皇子却是间在其中,并非每次必往。这是皇储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矜持日趋尖锐的10年,而巡视塞外,则是康熙帝每年外出活动中历时相对最长者,显然,他携太子同行,是因不放心让太子独自留在京师,至于固定地选带两位皇子,令其随扈前往,长侍身边,不仅只是示以器重,还有以之暗中监视、牵制皇太子,加强对自己的护卫之意。当三十六年(1697年)后皇储矜持日渐公开化,特别是三十九年(1700年)索额图家人密报他有不轨之心后,康熙帝对此戒备,是完全必要的。之所以在诸子中挑选允褆与允祥,一是他们两人都精于骑射,武功出众;二是康熙帝深知他们与皇太子不合,因而不会予以庇护或与之同谋;三是允祥十分精细,作风较为踏实,允褆勇悍有余而乏沉稳,两人恰成互补之势。如果允祥同允礽关系密切,岂能为康熙帝选中,而且历10年不变?

第三,如果确如雍正帝所言,那么,当大阿哥允褆被圈楚,允礽复立为皇太子后,因太子而受委屈的允祥也会得到相应的嘉奖,封以爵位,而不会反被康熙帝打入另册,与其他皇子区别对待,甚至在一废太子事件早已完结后,仍不为康熙帝所原谅,被斥之为“并非勤学忠孝之人”。封建时代,如果皇帝认为某位臣子不忠不孝,其贬责之重,非同一般,仅此一语,即可致后者于死地。倘若允祥只是犯有一般过错,爱子如命的康熙帝,绝不会出此恶言。

因此,雍正帝所说允祥开罪于康熙帝的缘故,无法令人相信,但允祥从此退出反太子派,谨言慎行,“不敢越雷池一步”,则确乎如此。

杨珍著《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中关于胤祥部分的摘录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ugbug  贵宾  发表于 2006-9-25 01: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BUGBUG小语:

雍正极位后,众皇子都将自己名字的胤改为了允,为了避忌雍正的名讳。雍正唯独让十三爷继续用胤为名,但是胤祥坚持改名为允祥,所以后来很多史料正是因此原因将胤祥改名为允祥。以下的史料也正是如此:

对于后人来说,皇十三子允祥具有某种神秘色彩.

允祥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生母是敏妃章佳氏,他的外公是位参领。允祥14岁时,生母去世。康熙帝序齿诸子中,除去允礽外,允祥是惟一一位较早失去生母的皇子。章佳氏去世后,允祥由德妃代为照料,与德妃长子胤禛十分要好,这同自幼由惠妃抚养的允祀与惠妃之子允礻是之间的亲密关系,十分相似.

允祥精于骑射,诗文翰墨亦佳[注:参见鄂尔泰等修:《八旗通志初集》卷134,《宗室王公列传》6,《怡亲王胤祥》]。他同比其小两岁的皇十四子允礻题,是八阿哥允祀以下皇子中最出色的两位,而允祥又相对更偏重于文[注:震钧《天咫偶闻》卷3载,“怡亲王(允祥)府藏书之所曰乐善堂。大楼九楹,积书皆满。绛云楼未火以前,其宋元精本大半为毛子晋、钱遵王所得。毛、钱两家散出,半归徐建庵、季沧苇。徐、季之书由何义门介绍,归于怡府。乾隆中,四库馆开,天下藏书家皆进呈,惟怡府之书未进。其中世所罕见者甚多,如施注苏诗全本有二,此外可知。”],后者则侧重于武。

允祥与允礻题两人共同的启蒙老师,是康熙帝的舅舅佟国纲之子法海。24岁考中进士的法海被选为皇子师时,只有27岁,允祥当时13岁,允禵11岁。“法海侍皇子讲诵十年,直词正色,蒙圣祖喜与,谓独不能欺。”[注: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2,《法海》]允祥与允禵才学俱佳,当有法海教诲之功。

雍正年间所修《八旗通志初集》中,称允祥为“圣祖钟爱甚笃,省方巡幸,恒命扈从,恩宠优渥。”这实际上是指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一废太子前的情况。自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13岁的允祥第一次跟随皇父去盛京谒陵后,直至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一废太子事件发生前整整10年间,康熙帝只要离开京师,无论去哪里,必将允祥带往。如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第五次南巡,除去皇太子允礽外,随行皇子只有允祥。换言之,这10年中,康熙帝外出时,允祥是所有皇子(包括皇太子允礻乃)内惟一必定随往者。仅此即足以说明,康熙帝对他是另眼相看的。允祥在雍正年间作为皇帝最得力助手的种种表现,也充分表明他除去具备较高的满汉文化素养外,还颇有办事才力,善于协调人际关第,是一难得人材。这应是允祥为康熙帝所青睐的主要原因

转自:百度胤祥吧

[ 本帖最后由 bugbug 于 9-25 22:30 编辑 ]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ugbug  贵宾  发表于 2006-9-25 01: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奏折朱批看怡亲王之“身后炎凉”

1、 外省督抚颂声迭发

  

大家可以在这一部分里评比最肉麻吹捧,再跟下面的内容对比一下,看看为官者君前君后的面孔。

  

表现十三死后无限哀痛的话:

  

山东巡抚岳濬:惊闻怡亲王薨逝,不胜感慕悲哀,数日以来寝食不宁。

直隶总督唐执玉:臣仓皇惊讶,寝食不宁。感悼不觉涕零。

浙江总督李卫:臣闻之不胜惊悼。

福建巡抚赵国麟:今忽闻怡亲王薨信,惊悼悲泣,五内摧裂。

总管年希尧:为臣悲哀惊悼实不自胜。

山西巡抚石麟:臣涕泗交流,哀痛靡已。

陕西总督查郎阿,西安巡抚武格:臣等惊闻此信,涕泗交流,伤悼不已。

宁远大将军岳钟琪:惊痛莫知所措,摧决肺肝。

河南总督田文镜:跪诵呜咽,不觉其泪与声下也。

四川巡抚宪德:臣跪读未毕,不仅悲悼由衷,泪零流沸。

云南总督鄂尔泰:臣伏读之下,不胜悲恸,不胜怏悒,不胜感激,不胜悬切,万念交集,百虑并生,恍惚萦结,不自知其意欲云何也。言念及此,泪流覆面不能仰视。

  

赞扬十三的话:

  

山东巡抚岳濬:王佳言懿行为百官之楷模,一代之柱石,自古名臣实莫能及。

福建巡抚赵国麟:王之丰功伟烈,懿德美行诚不世出之贤王。

总管年希尧:其伟业在朝,而盛德垂不朽者,故以为天地之全人,圣朝支柱石。

宁远大将军岳钟琪:以天湟之硕彦,作臣道之师资,是以圣主慈眷之殷,交予之笃,虽腹心手足不足以方此敦诚。周旦虽称硕彦倘不逢文武而无功,颜渊纵获永年如不遇文宣而奚逋。唯怡亲王生际文明之圣代,遭逢至圣之君师,加以质本纯粹,得时雨化为最速,以而精研忠孝得无隐之教为独深。于圣言无所不悦,遂举念默契天心。

云南总督鄂尔泰:怡亲王忠孝完人,乾坤间气,诚明廉直而济以和平,敬慎仁慈而本于刚毅,实无有及者,复其谁代之?王之厚德丰功长留天地,可谓死而不亡者乎?

御使舒喜:怡亲王治水之功不独不在禹下,其教稼之功更当与后稷并垂不朽矣。

  

以上是一些有代表性的,类似的还有很多。

  

2、雍正密查十三丧仪上百官表现的结果:

  

雍正八年五月十九日。奴才塞因图、尹扎那谨奏,为揭报失礼王大臣事。经观察议事处所之王大臣,于本月初五,信郡王早上来后,即在西厢房内北炕上躺卧。良久,传一人进来捶腿,太阳早已升高之后,才起来走出。固山贝子弘春(十四的儿子)早来之后,即在廊下台阶上躺卧,在信郡王起来走出之前,才起来坐下。所有聚集之王公等,均铺有黑色缎面铺垫,惟有公诺拖和、永奇二人每次皆有花铺垫。副都统宗室色布肯在诸大臣列坐之前,将凉冒摘下后执于手中扇风。监察御史关柱(此人是十三的小舅)摘掉凉冒在大臣等背后门槛上背对着坐。

初六日:公满都护在供设饽饽桌子进来时,卷起褂子,如同骑马一般。

初八日:为副都统伊都善执拿凉冒之人带有绒缨凉冒。

初十日:公满都护早来后,在东厢房廊下台阶上坐,不久摘下凉冒躺卧。

十一日:满都护在供饭时未进去,站在门外,从此每次站在大门之外。

十五日:都统伊里布带缨穗去聚会,前几次去皆带缨穗。

十六日出去,早晨满都护在聚会处所,当行至大街时,已不见满都护。行至门洞时,又回到人群中。出城之后,各王公等皆骑马先行,只有裕亲王、贝子弘春,公弘日至 步行至昌运宫。(雍正还说什么:“宗室王公人等及举朝文武大臣官员皆遵例步送数十里,尽哀尽诚,出于自然之本良,无一人觉劳倦者”不知他看了这个密报,作何感想)

十七日:内大臣,散秩大臣等共同供设中午之饭桌,饽饽桌。前去这有九人,供毕出来后八人才到(包括孝敬皇后的弟弟武格)而其余人未去。

公噶尔萨于初九日剃头,侯马兰泰在聚会处只见一次,再未见到,为此谨奏闻。

雍正八年五月二十二日。奴才塞因图、尹扎那谨奏,为揭报失礼王大臣事。

本月二十一日公满都护在天黑蒙蒙时即来到聚会处所,站立于正门前香殿之后东侧房山墙根前,叨着烟袋对属下人高声怒曰:“令尔带来我之缎面褂子,何以带来此褂子”等语言毕,即于就地铺上铺垫,面东而坐,又吸三四袋烟,喝一碗茶后又面北而坐。正门前东侧搭有棚子,所有聚会大臣都坐于棚子内,而公满都护独坐于两丈开外之处。祭文送来之前,又起而往西来…王公等皆不插翎子,唯公弘燕插翎子。公纳木图、副都统马哈达、署理副都统曾保等已经剃头,经奴才等观察得,剃头已有五日。为此谨奏。

  

观后感:雍正查人之严,为此为甚,看的我心里一阵阵发凉。做给皇帝看的极尽溢美之词,自以为背着皇帝时,不但无理而且丝毫无情。大呼小叫者有之,晚到早走者有之,剃头带缨者有之,还都是皇室宗亲,沾亲带故,不能不让人寒心。

雍正重惩老三,实际就是杀鸡警猴。十三生前得罪人真是很多,雍正总是担心“小人妄议”,专门点了那个满都护的名,说:而包藏祸心,如公满都护辈者;谓朕过于悲哀,而妄生庆幸者,亦未必无人。雍正甚至怕小人毁坏他十三弟的祠堂,说那些人都是:与朕为梗,与王无涉也。雍正这样维护十三,十三为雍正担了这么多骂名,真让人既感动又痛心。

BY: toutou原创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ugbug  贵宾  发表于 2006-9-25 01: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乾隆对怡亲王的前恭后倨

雍正活着的时候,不用想都知道乾隆对十三的态度,看看他给十三死后的诗,不可谓不极尽哀感,就算他即位之初,对十三和弘晓也近乎尊敬、爱宠。

  

乾隆前期:

          1、刚上台一个月询问众大臣如何给怡贤亲王子孙加恩。

          2、元年十二月,从泰陵回京,到怡贤亲王园寝奠酒。

          3、 弘晓十五岁生日赐诗,一年后又赐一首。

          4、乾隆二年元旦家宴,怡亲王弘晓越过庄亲王、果亲王、和亲王,居首席。

          5、乾隆三年到七年弘晓管理藩院、造办处、任都统,在乾隆祭陵多次以留守亲王身份总理事务。

  

乾隆中期以后:

          1、乾隆十年以后,弘昌、弘皎、弘晓都没再担任过任何职务。

          2、弘晓以违背祖制受到乾隆点名批评。

          3、弘昌成为死后唯一没有获得谥号的“弘皙逆案”成员。

          4、乾隆三十九年乾隆大尊清初世袭罔替诸王,怡贤亲王的特殊地位至此完结,十三的神位在太庙、盛京贤王祠(本是十三独祠)列于清初诸王之后。

          5、乾隆五十四年完稿的《钦定八旗通志》一改乾隆四年张、鄂主编的《八旗通志初稿》中对十三“胤祥”的称呼,全部改称“允祥”,并删掉了近万字的《怡贤亲王传》,也就是说八旗官方最权威的文献中,没有十三的传。(实在让我不能容忍!)

          6、宁郡王爵位的世袭罔替被乾隆不声不响的剥夺了。

  

大家要问乾隆为什么如此忌惮十三,我们对比一下乾隆朝修的《世宗宪皇帝地实录》和雍正在世时的上谕就可以知道。(我写上谕原文,加括号的是乾隆删掉的)

  

乙亥,谕大学士九卿等:兹因怡亲王之事,朕心悲戚,尔等请朕节哀,再三陈恳。朕每事保惜精神,不肯为勉强之举,时时以此训喻臣工,岂至今日而遂忘之。(但怡亲王之痛出于朕之至情,实有不能自已之处。)但以王之事朕一片忠(赤之)心,至诚至敬。(不但自古以来无此贤王,即史册所载名臣良佐,辉煌简编者,亦未能如王之毫发无遗憾者)王之年齿小朕八岁,不但赖王襄赞朕躬,且望王辅弼于将来。(为擎天之柱石,立周公之事业,使我国家受无疆之福。此实朕之本怀。)岂料王竟长逝耶!(尔诸臣试思之,君臣之间求如王之与朕同心同德,无欺无隐者,岂可再得,何能遣朕心之悲也?)王显名厚德为宇宙之全人,垂休光于竹帛,固不以寿算之修短计,而国家失此股肱心膂之贤王,在朕躬则甚苦矣。因廷臣等奏恳,略将朕意宣谕知之。

  

这道上谕是十三死后第八天雍正发的,是雍正最痛心的时候,说话也比较少顾忌,什么“周公之事业”,简直是说到乾隆的痛处。乾隆深知怡亲王是雍正政治的最大代表,新君上台,自然要倍加尊奉,以显示他和先帝的一德一心,这和他礼尊张、鄂是一个道理。再者怡邸旧僚最多,督抚多有联络,雍正可以不在乎,乾隆怎么能视而不见。我觉得十三和雍正选择弘晓袭爵的最大原因,就是年幼的弘晓无法立即利用十三留下的人脉资源,这样可以稍微缓解一下怡亲王府树大招风的形象,也给新君减轻点疑心。郡王虽然也是高爵,但毕竟不是直袭,还是差了一层。乾隆十年以后,新君大位稳定,雍正旧僚成了绊脚石,张、鄂先后受到打击,雍正理想中的“周公”自然也成了新君的精神障碍。就算不连根拔起,也要让你混迹成一般的王公,而不是什么“擎天柱石”的遗绪。




BY: toutou原创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ugbug  贵宾  发表于 2006-9-25 01:2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胤祥画像

BUGBUG小语:可怜的胤祥,经历了这么多磨难,瞅瞅现在这样子,憔悴的让我心疼啊!

和硕怡贤亲王像
(本图原由金焘祥首发)

十三穿的这个是冬朝服,在朝会、祭祀、或三大节(元旦、冬至、万寿)穿着。紫貂皮支撑,两肩、胸、背部各绣正龙一条(所谓正龙,就是龙头朝前的五爪龙),腰围行龙四条(所谓行龙,就是龙头朝侧面的五爪龙),裳绣行龙八条,披领行龙两条,袖端正龙各一条,下幅绣八宝立水图案。按这个规制,十三这套朝服非常之标准。
按制,亲王朝服用石青色或蓝色,皇子朝服用金黄色,十三这套明显是黄的,可能是图片氧化或是照片拍摄、上传的原因,已经看不出是什么黄,有可能是金黄、也有可能是杏黄,如果是杏黄就明显逾制了,杏黄色是皇太子专用,比金黄色尊贵。但皇帝所用的是明黄。

BUGBUG小语:十三的朝服像,据说是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BUGGY咬牙了,为啥考拉去台北的时候不敲诈下这个涅?好歹也要让她为BUGGY看看亲亲的十三啊!亏大啦!而十三的朝服应该是金黄色的吧,个人认为。

[ 本帖最后由 bugbug 于 9-27 14:02 编辑 ]
memp19522netor20021025860.jpg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ugbug  贵宾  发表于 2006-9-25 18: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BUGBUG 小语:今天继续踩脚印。重复唠叨偶亲亲的十三个人简历

怡亲王——胤祥  
   
生日:1686-11-16   
忌日:1730-6-18   
民族:满族   
父亲:圣祖 仁皇帝 康熙(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出生,顺治十八年正月十九日即位,在位年数61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去世。)   
母亲:庶纪 章佳氏,即敬敏皇贵妃,与玄烨之十三女、十五女同母。   

个人经历:康熙二十五年(1686)十月初一日生。“诗文翰墨,皆工敏清新”,“精于骑射,发必命中,驰骤如飞”。康熙三十七年(1698)从玄烨谒陵,自此出游皆从。康熙末年,诸皇子争夺皇位斗争激烈,允祥从不参与其间。   
六十一年(1722)玄烨去世,胤禛即皇帝位,封其为怡亲王,并命其总理户部三库,自此即全力辅佐风根治理国家,胤禛亦对其十分信任。雍正元年 (1723),赐增护卫,四月命其总理户部事,请减江南赋税浮粮,苏州岁30万两,松江l 5万两,又减浙江之嘉兴、湖州、江西之南昌之浮粮,每岁通计减6l万两。   
二年(1724)因功增亲军。   
三年因其总理户部事务谨慎忠诚,复加封郡王,任其在诸子中指封,并加俸银万两。是年,京畿被水,十二月命其总理京畿 水利营田事务。   
四年(1726)疏言兴修、疏浚河渠,筑堤置闸,区分疆畮,经画沟塍,分直隶诸河为四局。   
五年(1727)特赐御书“忠敬、诚直、勤慎、廉明”扁额。   
七年(1729),因准噶尔部窜扰边睡,六月,命其办理西北两路军机。十月,叙协赞功待诏增仪仗一倍。   
八年(1730)五月初四日去世,时年45岁。诏复其名为胤祥,配享太庙。六月溢号贤,并命将“忠敬诚直 勤慎廉明”八字冠于贤字上。又命入把京师贤良词。乾隆十九年(1754)九月诏入盛京贤王祠。三十九年(1774)诏以其爵位世袭罔替。   

子嗣   

有子9人,有封爵者5人,即长子弘昌封贝子后晋贝勒。   
三子弘暾初封为世子,早殁,按贝勒例殡葬。   
五子弘皎封宁郡王。   
六子弘昑,早殁,按贝勒例殡葬。   
七子弘晓袭封怡亲王   


《雍正眼中的十三弟——胤祥》   
“要削弱强劲的对手,必须发展壮大自;发展壮大自己,等于销弱对手。” 雍正即位后深知此理,在打击政敌的同时,加紧培植发展自己的势力。   
  培植自己的势力,最好是在兄弟辈中找几个对自己真心实意的阿哥。阿哥是皇子龙孙,所处的地位是其他大臣所无法比拟的。关键在于是否真心实意支持皇上。无奈徒生凄凉,20多个兄弟大多是雍正的政敌,只有十三阿哥允祥相交最厚。在争夺即位人这场没有硝烟的生死搏斗中,允祥始终坚定的站在四阿哥胤祯这边,暗中帮助四阿哥跟八阿哥的阿哥党、原太子党、长子党等政敌作殊死斗争。为此,他失宠于皇父,削爵圈禁,直到皇父去世前,一直生活在灰暗和痛苦之中。胤祯上台之后,云开日出,他被封为和硕怡亲王,成为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最为皇兄信赖。   
  雍正元年,皇兄又将总理户部的大权交给他,并让他主管钱粮奏销的会考府事务。对于封建国家来说,掌管钱粮就是掌管实权。允祥没有辜负皇兄期望,操纵财政大权,参与军国大事,利用为皇兄所宠信的皇弟与亲王的独特身份,日理万机,处理了许许多多繁重艰巨的政务,雍正夸他“事朕克殚忠诚”。为犒赏允祥的忠心和勤政,雍正依照先皇康熙帝时兄弟分封各赐钱粮二十三万两的成例,也照数赐给允祥。允祥坚拒不受,实在推辞不过,只好收下十三万两。不仅如此,雍正帝还重用允祥的部署,加恩把他兼管的佐领改成属下,还一下赏加三等以上护卫和亲军数十人之多,将他们发展为亲信势力。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为了表彰允祥对皇上的忠诚和处理国家事务中的突出贡献,雍正帝加封他的一个儿子为郡王,任他随意指定。允祥再三辞谢,没有接受这份隆恩。雍正帝执意要垂恩于允祥,遂变换方式,于这年八月将他奉银增加万两。雍正四年(1726年)七月,雍正帝亲笔挥写“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八个大字,命人制成匾额,赐给和硕怡亲王允祥,还赞誉他“公尔(而)忘私,视国如家”;当年十月,雍正帝下旨再给他本已非常显赫的仪仗增加一倍,给予极高评价和荣耀。   

——节选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史学家高冕先生作品  

BUGBUG 小语:亲爱的十三的生辰快到啦!兴奋兴奋!

[ 本帖最后由 bugbug 于 9-25 22:29 编辑 ]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bugbug  贵宾  发表于 2006-9-25 20:0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康熙满文奏折中关于胤祥的病(录入:bluebell)

胤祉等秦报大夫治疗胤祥毒疮情形折
康熙五十年六月初四日
臣胤祉等谨奏:
窃照臣等初一日请安折内奉旨:胤祥疮如何了?钦此。据言目下胤祥疮,较前月初十日奏
闻时又稍好,疮复出仍有二三处,膝痛亦稍好。等语。故将大夫祁嘉钊奏折,谨并奏闻。
朱批:看起来并不好啊。

附一:大夫诊治书
康熙五十年五月初十日
太医院外科大夫臣祁嘉钊谨奏:
康熙五十年三月初一日,奉旨看十三阿哥恙,系湿毒结于右腿膝上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
稀脓水。原曾痛,时痛时止,一年有余,复出此恙,看外形皮薄毒浅,惟筋骨时常作痛?恐其拟内发成鹤膝风症。臣屡经此症,皆不能速效。谨遵圣训,用三仙场,外贴除湿拔毒膏。今外恙好些,仍用前药调理。谨此奏闻。
朱批:此症终属不好。
附二:大夫诊治书
康熙五十年六月初四日
太医院外科大夫臣祁嘉钊谨奏:
康熙五十年三月初一日,奉旨看十三阿哥恙,系湿毒结于右腿膝上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
稀脓水。原曾腿痛,时痛时止,一年有余,复出此恙,看外形皮薄毒浅,惟筋骨时常作痛,恐其内发成鹤膝风症。臣屡经此症,皆不能速效。谨遵圣训,用三仙汤,外贴除湿拔毒膏。今外恙好些,仍用前药调理。
谨此奏闻。(原件系汉文)



允祥病情分析(菰叶提供)

奏折上说“系湿毒结于右腿膝上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水。原曾腿痛,时痛时止,一年有余,复出此恙,看外形皮薄毒浅,惟筋骨时常作痛,恐其内发成鹤膝风症。”鹤膝风类似于现代的类风湿性关节炎,但在古代也不是什么绝症。从王爷的症状及当时的环境分析。我觉得更有可能是骨结核。

第一,骨结核是骨骼和其周围软组织受结核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疾病。骨关节结核是结核病全身感染的局部表现。结核菌经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人体,形成原发灶,结核菌在原发灶进入淋巴血行播散到全身各脏器,一旦人体抵抗力降低,潜伏感染灶中的结核菌繁殖,突破包围的组织而发病。



祖国医学因其病发于骨或关节,消耗气血津液,致使后期形体嬴瘦,正气衰败,缠绵难愈,故名骨痨。又因本病成脓之后,可流窜他处形成寒性脓肿,破溃后脓液中伴败絮状痰样物,故又名流痰。奏折上说“系湿毒结于右腿膝上起白泡,破后成疮,时流稀脓水。”感觉症状上很像。



第二,本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大多数病人年龄在30岁以下。而王爷发病时从奏折上看是康熙50年左右,也就是25岁左右,符合流行病学标志。而且结核病很容易复发的。可能某一时期恢复较好,看起来痊愈了。但过一段时间劳累过度就会复发。十三在雍正朝那么操心劳神(连他四哥的玩意都要负责置办)很可能复发的。而且结核病在古代算是绝症,类似于现在的艾滋病,得病的人寿命都不会太长的。



祖国医学认为骨痨是由于正气虚亏,筋骨伤损,气血失和,蓄结瘀聚化为痰浊,流注骨骼关节而发。 清代医书上说“因有所伤,致使气不得上升,血不得行,凝滞经络,乃刺破后,脓水清稀,或有豆腐花块随之而出,肿仍不消,元气日衰” 。



“正气虚亏 肾主骨、藏精、生髓。肾虚则失去精气的滋养,其正气下降,易受外邪侵犯。成人后天失调,伤及脾胃,可导致人体正气虚弱,经脉涩滞。” 十三是一废太子后得的病,可能是由于失宠于乃父康熙,心情压抑,忧郁成疾。脾为喜燥恶湿的脏器。“思伤脾”,“思则气结”,过度思虑会损伤脾脏,造成水湿运化不畅,停滞于体内。液聚日久成痰浊,流注于骨关节而发病。

一废太子以后,胤祥失宠于乃父康熙,心情压抑,脾为喜燥恶湿的脏器。“思伤脾”,“思则气结”,过度思虑会损伤脾脏,造成水湿运化不畅,停滞于体内,可能会造成以上的症状,忧郁成疾吧。

允祐天生残疾,允禩也曾患有腿疾,而且还相当严重,《清宫密档》上也曾提到光绪有骨结核,或许骨结核很有可能是爱新觉罗氏的家族病,心情郁闷导致发病是很有可能的。

十三“八字五行金死绝,主气喘,急咳嗽,骨节疼痛,大肠便血之疾”肺属金,如果金死绝的话,肺不会太好。像气喘,咳嗽等都是肺部疾病造成的。另结合我以上对王爷病情的分析。十三可能是骨结核。但这种病大部分的原发病灶都是在肺的。可以转移到骨、关节、肠道。所以我想十三也一定有肺结核。一般这种病人病程可以拖得很长。但体质都比较虚弱。雍正给年糕的朱批中说“王今春夏,总小不爽,只觉瘦弱”,应该也是一个旁证吧。

至于“大肠便血之疾”,如果有的话,可能是肺部疾病影响的,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也有可能是结核转移的。这里只能是推测,没有实际资料可以考证。

但我也不能太确定的说!因为只是从症状加上当时的环境及王爷的处境之类的方面分析,如果有脉案的话就会清楚很多。但那东西现在大家都没有见过!

BUGBUG小语:可怜的十三,生为皇子的悲哀啊!
http://219.153.0.117:8080/wma99aate/new2/1553/2.wma

[ 本帖最后由 bugbug 于 9-25 22:28 编辑 ]
前有文叔,后有十三 两者相较,该取其谁 难啊难啊难啊~~~~ buggy的苦恼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2

粉丝

206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2-22 20:39 , Processed in 0.032988 second(s), 30 queries .